•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寻医问药 -> 健康资讯

    发热

    2017-12-27

    2520 0
    作者: 健康全记录


    因各种原因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fever)。即腋温超过37℃,口温超过37.2℃,肛温超过37.7℃。


    (一)健康史

    1.详细询问发热发生的原因、诱因,发热持续时间、次数、发热程度,是偶发还是持续,有无发热的规律。


    2.发热机理的评估:

    2.1 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性发热

    2.2 非致热原性发热:


    3.  发热原因的评估

    3.1 感染性发热:主要因素,各种急慢性,局部,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3.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免疫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发热程度的评估:

    以口测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3 ℃--38 ℃ 

    中等发热 38.1 ℃--39 ℃

    高热 39.1 ℃--41 ℃

    超高热 41 ℃以上。

    6.png


    5.常见热型的评估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持续高热,日差不超过1℃ 

    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39℃以上,日差>2℃

    间歇热(intermitted fever)

    高热与正常体温反复交替出现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数小时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经过数天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开始发热,如此反复多次。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体温曲线无任何规则。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热型。


    (二)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观察发热发生时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每隔2小时或4小时测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对脉搏、血压进行24小时动态观察。

    2、发热过程的评估:

    一般发热过程分为三期

    ● 体温上升期

    ● 高热持续期

    ● 体温下降期

    3、发热伴随症状:发热伴寒战、肝脾肿大、皮肤黏膜出血、皮疹、昏迷等。


    (三)心理、社会反应

    评估病人有无因突然发热或长期慢性发热而产生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其社会交往活动是否受限,发热是否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等。


    (四)相关诊断检查

    评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常规检查、影像检查、心电图报告等检查结果。


    (五)并发症和疾病鉴别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所致高消耗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3.体液不足  与发热病人体温下降时出汗过多和(或)摄入液体量不足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  与发热所致口腔黏膜干燥有关。

    5.潜在并发症:意识障碍或惊厥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