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创新研究大幅延长晚期肺癌生存期
    198
    0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靳婷 李瑞娜


    吴一龙教授正在门诊给患者看病

      在中国,肺癌每年的新发病例超过60万,已成为肿瘤中的“超级杀手”。早期肺癌,手术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中期阶段以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尤以化疗和放疗为主,晚期需做全身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

      根据病理分类,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早期肺癌手术后部分患者会复发转移,中晚期对放化疗的疗效也不令人满意,而晚期肺癌的死亡率非常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医学界将目光投注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维持和进展的关键驱动分子和细胞机制的研究,发现了ALK、EGFR、KRAS等多个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驱动基因。

      近十余年来,吴一龙带领着团队,着力于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与诊疗相关性的研究,逐步构建“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肺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13年7月21日,吴一龙当选为国际肺癌协会(IASLC)理事会理事,成为近30年来进入IASLC最高核心领导团队的唯一中国专家;2014年1月,吴一龙被国际顶级刊物《柳叶刀肿瘤学》聘为国际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成为迄今肿瘤学第一位中国顾问委员。作为国内肺癌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吴一龙引领着团队,在探寻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中深耕不辍。

      “目前肺癌的个体化治疗是找到了一些特异的基因,对特异的基因使用特异的治疗方法,也让我们从过去混沌的状态中逐渐找到一条比较清晰的路。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都会出现耐药的现象,而且都差不多是在使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这是目前研究和治疗的局限所在。”吴一龙表示,从未来肿瘤生物学研究角度来看,未来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将会建立在对于生物学基础更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弄清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和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研究进展可能会使得肺癌的治疗在未来的5-10年中有巨大的突破。

      癌细胞不仅有共同突变的序列,也有不同的突变,而这种不同的突变,会造成每个细胞的不同性质,正因如此,即使在同一体内有些病灶可很好地得到控制,但总有一些病灶非常顽固,不易消失,肿瘤的这种异质性也解答了患者治疗敏感性差异和获得性耐药之谜。吴一龙认为,“随着更多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面世,将来对于肺癌的治疗是靶向治疗和传统治疗的联合。而肿瘤异质性和疗效相关的研究,使肿瘤走上免疫靶向治疗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我们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将会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