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19年10月3日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致医生同行:
欢迎订购《指南解读》会员
致通情达理的癌症家庭:
A.单次咨询:300元
B.疾病全程管理(Case Manager):10000元/年
注:有咨询需求者,请加《指南解读》主编黄医生微信30842121;经济困难者酌情减免!
化疗和放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两种常用手段,在放化疗期间,医生总是会嘱咐患者注意复查血常规(血象)。当患者复查完血常规,看到化验单上有多个上上下下的箭头(↑↓)时,经常是一头雾水,心里更是七上八下,不知作何处理以及是否该返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今天让我们跟着《指南解读 》编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立新博士和《指南解读》主编黄志锋医生一起来聊聊“癌症患者血常规的管理”这一话题。
癌症患者血常规的管理
2.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引起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取决于使用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大剂量或高密度化疗时,如应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紫杉醇、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等)7-14天,中性粒细胞出现低谷,14-21天中性粒细胞恢复;使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阿霉素、环磷酰胺等)10-14天,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1-24天中性粒细胞恢复。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到1×109时,机体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当口腔温度>38.3℃(腋窝温度>38.1℃)或连续2小时内连续测两次口腔温度>38℃(腋窝温度>37.8℃)且中性粒细胞数<0.5×109,称为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当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化疗期间,患者应每周复查1-2次血常规,检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患者在化疗后7-14天自行测量体温进行监测,如发现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症状需在当地门诊或入院进行治疗。
对于Ⅰ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特殊处理;对于Ⅱ度粒细胞减少是否使用取决于患者既往的情况及目前处于化疗后的时间而定。例如化疗后很快出现2度骨髓抑制(10天以内),尤其是既往有Ⅲ度以上粒细胞减少病史,最好使用。特殊情况,例如出现了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原则上不论粒细胞下降程度如何,最好使用升白治疗。
使用剂量:可以选择短效升白药物治疗,不同的药物使用剂量略有不同,通常为4-6ug/kg/d,如果按体重平均50kg计算,一般用300ug/d,这个用法主要针对于3~4度粒细胞减少(具体用法还得咨询专业医生)。
何时停用:对于治疗性使用,应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两次大5×109/L或白细胞总数两次超过10×109/L后停药。
部分患者使用升白针后会出现骨痛,适当的使用NASAID类药物(例如西乐葆等)可以减轻疼痛症状。
由于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肿瘤患者多有免疫功能受损。当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时,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应当佩戴口罩;保持口腔卫生及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白细胞水平过低的患者,需要预防性隔离,每日对房间进行空气消毒。
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管理措施,请点击以下标题,参见《NCCN造血因子临床实践指南》中的相关章节。
在化验单上是这一项
关于癌症和化疗所致贫血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管理措施,请点击以下标题,参见《NCCN造血因子临床实践指南》中的相关章节。
4.★血小板(PLT)
正常值:100-300×109
Ⅰ度降低:75-100×109
Ⅱ度降低:50-75×109
Ⅲ度降低:25-50×109
注意事项:白介素-11会引起过敏或超敏反应,包括全身性过敏反应;
肾功能受损患者须减量使用;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心脏病史者慎用。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指南解读》团队成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