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乘风破浪,致中国肺癌新时代弄潮儿!
    • 杨学宁 2019-07-23 22:25 22:25 华为
    430
    0

    “年轻人一定要培训专业敏感性,要学会在专业领域去思考去提问,再去寻找答案。我这三四十年养成一个习惯:遇到每一个问题,都一定要问真的假的?它的缺陷?优点?每个问题都会这样思考,长期积累,专业敏感性就非常强。

    ——吴一龙教授CTONG罗氏英才寄语



    “CTONG罗氏英才计划”,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肺癌领域青年医生,推动中国肺癌治疗基础及转化研究,促进肺癌领域中青年专家的科研交流,于2019年4月在美丽的羊城正式启动。


    本次,《医学界》很荣幸邀请到中国乃至国际肺癌领域赫赫有名的吴一龙教授——在近40年时间里,吴教授完成了从一位苦闷彷徨的知青到业界知名专家的身份转变,一路走来,有许多经历值得青年医生品咂。


    以下为《医学界》与吴一龙教授对话实录,教授在解读医学科研项目内涵的同时,对中国肺癌医学未来新一代寄予了深切期望。他结合个人经历,及其对医学职业的深刻领悟与见解,为青年医生提了不少建议。


    吴一龙,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带领着团队,在肺癌“个体化”治疗研究、肺癌转化医学研究、肺癌临床试验研究中创造多个第一,令国际同行侧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肺癌临床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地位。



    1



    《医学界》吴教授您好,关于青年医生从事临床研究,您认为他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开始,才能够顺利、快速的成长?



    吴一龙教授:从我个人成长经历、目前整个体系,以及每个人成才的过程来说,我认为所有青年人,一开始一定要抱着“参与”的心态做工作。不要一下子想出人头地、想做领导人,这个不切实际,因为你的经验不足、人脉不足、拥有的资源不足,所以你必须先“参与”。


    就我个人而言,早期也做了很多积累。我第一个临床试验就是参与、是跟在后面跑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具体说“参与”的好处,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到新知识。很多东西平时好像觉得很容易,但你只有真正参与到工作中,才知道其中的1234具体是怎么做的。


    第二,临床试验很讲究团结协作,青年医生在参与过程中,会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它们远远超过我们个人的力量。所以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跟团队协调、合作。


    第三,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更多的不足,会去提问题。而提问题,会为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一个基础。


    “参与”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6年的时间,期间你会积累到不同的经验。所以这是第一点要求,所有年轻人,一定要在刚开始时先参与,而不是说我要做领导人。


    其次,必须有批判的精神。


    所有青年人,一定不能为了“参与”而“参与”,你在“参与”中必须有批判的精神,必须有疑问。


    我们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并没有去鼓励大家积极的发问、提问,包括在我的团队里,即便我经常逼迫年轻人提问,很多人仍然腼腆,担心提的问题太幼稚了,怕别人笑……这恰恰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不愿看到的,做科学研究,你可以提问任何一个问题,没有人耻笑你。


    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经常去思考,会提问,再从提问里找答案,这个过程我称为“专业敏感性的培训”。


    很多人说,吴医生,为什么人家一个问题摆出来后,其他人都没想到,你就能想出来?我告诉他们,我在近40年里培养“专业敏感性”,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个问题来的时候,我一定要问真的假的,它的缺陷在哪里?优点在哪里?每个问题我都会这样思考,这样一直长期积累,专业敏感性就非常强。


    当然,我在刚开始时也不太敢提问,后来慢慢在国际上交流,发现你越不提问,人家就越不在意你。而你提问,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介绍我们目前的状况如何如何,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重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在很多会议上是问题最多的。


    我甚至有个对学生不成文的规定:带你们出去开会,如果你不提问的话,以后我就不带你出去了。


    所以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要学会提问、学会批判,这是第二点要求。


    再说第三点要求。


    今天的世界太精彩了,所以青年医生一定要掌握几门最基本的技能——


    首先,英语必须过关,一定要讲英语,它是一个科学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你不会英语,你跟别人就谈不上交流。


    其次,要对电脑非常熟悉。这个熟悉不是指简单的word、做几张PPT的技能,应该是会到知道“我会做什么样的数据库”这个档次。


    第三,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知识非常重要,当你有统计学知识时,你就会对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有理解;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也会不断去考虑如何得到一个结论。


    以上三点是基本技能,第四点是基本中的基本——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我们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总结一下,如果具备以上四项基本技能,再加上专业敏感性,青年医生就具备了一个“有准备的大脑”,机会到来时,肯定会迅速迈上一个台阶。



    2



    《医学界》您认为,我们目前的青年医生在哪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



    吴一龙教授:有几个问题我觉得比较重要。


    第一,在现有医生职称晋升体系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博士毕业,大概三十多岁,因为博士光环,他很可能35岁就拿到副高了。


    而我认为,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这批人临床时间的积累,还不足以让他们有一个很强专业敏感性,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专业敏感性的训练远远不够。而这个高级职称,很可能导致他们忽略培训自己的专业敏感性。


    第二,这些医生也比较容易变得浅薄肤浅,现在有些青年医生,在会议上只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现在一些国际会议上的内容,由于传媒迅速发展,一些副高医生会把这些内容做解读,然后听到人家都夸内容好,他就飘飘然了,误认为自己很有名气。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名气是传声筒名气,不是真正的一个专业人的名气。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三个,我们对很多事情一定要较真,所有的研究、所有的数据,来不得半点虚伪,一定要真实、不能造假,这牵涉到你以后的工作能不能千秋万代传下去的问题。现在有些青年医生处理数据比较粗糙,这个粗糙会留下很大隐患,要不得。



    3



    《医学界》请吴教授介绍“CTONG罗氏英才计划”的成立初衷,以及后期对青年医生有怎样的培养计划?



    吴一龙教授:闻一多先生说过一段话,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从我个人情况来讲,我的确走上了事业的一个高度,但仅仅一两个人走上去是不对的,必须有一个团队。


    我从1990年开始组建团队,到今天可以自豪地说,在我这个领域里,全国极少有一个肿瘤团队像我这边一样人才辈出,这也是我们影响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甚至是危机,由于各种原因,一批青年医生到了一定阶段,自己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不太注意往下培养,没有顾及到下面年轻医生这一块……有可能我们传给他们的,他们到下面这环就断了,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为下面的青年医生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走出来,这就是我们建立平台的初衷。


    平台对招募的青年医生有三个要求:


    • 年龄在30~40岁之间;

    • 未拿到正高,不能是博士生导师;

    • 必须得到科室主任的支持。


    我们不是针对40多岁、已经拿到正高职称、成为博士生导师的这批人,这些人已经有资源、有能力自己去拓展了。我们更看重目前只是中级职称、还有很长路要走的人,着重培养这批人。


    那么这样做起来,大家就能看到:前面有一批人,然后中间有这批人,然后是更年轻的人,这样人才梯队就能够衔接起来了,我们的事业也能够几十年、甚至更久地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强调要培养“青青年医生”。


    关于培养计划,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我们对每个项目支持力度必须大,会有几十万元左右。我们给每个人的支持力度,不能够蜻蜓点水、只给个几万块钱,几万块钱做不出什么结果。


    第二,青年医生通常缺乏严格的系列培训,而我们都是一路走过来的,有这个经验,所以会给到全程培训——从课题的构思,到立题,到执行,到最后的结论结果,做全程培训。让每一个接受培训的医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一个科学研究一个临床试验的全过程,这才是扎实的培养。


    比如今年,我们第一次开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到第二阶段,让大家写评议……在这里透露一个消息,我们这次评议不像过去一样让老师一一评判你的科学性、你的可操作性如何如何,而是问“在交上来的这20份里面,你认为前5份是什么?”


    我们挑出最有前景的,然后把它做好,然后从立题开始,以后每一步每个阶段,都有监督有督促,一步一步协商,一步一步往下走,甚至到最后结果出来、论文发表,我们还要跟他一起构思如何组织重点、如何呈现结果,会有一个完整的全过程。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训练,每年有三四个青年医生能够上来,积累三五年,在全国可以培养出二十几个这样的人才。时间再延续得长一些,这个队伍就可观了。对更年轻的青年医生也会提供帮助,这就是我们做这个平台的初衷,是我们的想法。



     编后语:


    正如吴院长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语录——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在过去20年内,中国肺癌领域的学者,一个个凭借卓越试验登上国际舞台。我们的研究,从最早的IPASS研究到AURA3研究、ADJUVANT研究(CTONG 1104)、EMERGING研究(CTONG 1103)……今天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在肺癌领域的科研已取得长足进步。


    在这个不断攀登科研高峰的过程中,CTONG研究组织做出很大贡献:将中国肺癌的循证医学推上了制高点,今天的肺癌已从靶向时代发展到免疫时代。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医学前行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我们期待CTONG和罗氏携手合力,助力更多中青年医生成为未来之星,推动肺癌的学术发展。




     既往精彩回首:


    今年4月13日,CTONG罗氏英才计划正式在羊城广州启动,近50位业界人员现场参会。



     动态预告:


    8月2日,CTONG年会及“8.3 答辩”即将开始,敬请关注。




    你在看我吗?

    ↓↓↓↓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