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赫捷/陈万青团队权威发布中国癌症可控危险因素
    • tom 2019-07-28 20:51 20:51 红米
    198
    0

    近期,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陈万青团队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结果,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此。这是国家癌症中心今年发布了又一权威癌症统计学数据。本研究针对不同省份、性别、年龄的分析结果为中国各省制定癌症一级预防策略和计划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信息。

    数据覆盖31个省市,4亿多人口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4.258亿20岁以上的成年人,占这一人群的40%

    23癌症可控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依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的推荐及相关研究选取23种可控危险因素,分为行为因素(4种)、饮食因素(7种)、代谢因素(2种)、环境因素(2种)、感染因素(8种)五大类。



    图1. 潜在可控危险因素与相关癌症部位

    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可控危险因素

           2014年,中国20岁或以上成年人中有45.2%(1,036,004例)癌症死亡可归因于潜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上所述),其中,男性为742,082例,占男性总死亡例数的51.2%;女性为293,922例,占女性总死亡例数的34.9%。

    这一数据说明,通过减少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进行癌症一级预防,或许将显著减轻我国癌症不断增加的巨大负担。


    1. 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归因于潜在可控危险因素的癌症死亡病例数(20岁成人

    可控危险因素对省份的影响不同

    总体来讲,危险因素最高的地区是黑龙江,其次是广东、吉林和湖北,最低的是上海、西藏和新疆。但男性和女性略有区别,男性危险因素最高的是广东、黑龙江、湖北、吉林四省(均超过54.0%),上海、新疆、西藏则居于后三位,其中上海最低,为40.9%


    2. 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20岁男性可控危险因素导致的癌症死亡人数和比例


    女性排前5位的是黑龙江、吉林、天津、内蒙古和宁夏,后5位的是上海、云南、江苏、福建和江西,其中,黑龙江最高为48.0%,而上海最低为26.9%

    图3. 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20岁女性可控危险因素导致的癌症死亡人数和比例


    这种差异归根结底可能在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通常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健康科普程度较低的地区,水果消费量往往较低,而感染疾病的流行率却往往较高(包括幽门螺杆菌和HBV)。此外,不同地区人群的代谢特征、各地区的PM2.5浓度和紫外线辐射的差异也会对癌症负担产生影响。

    可控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综合所有危险因素,男性人群归因分数(population-attributable fractionPAF)最高(>70%)的癌症为卡波西肉瘤、鼻咽癌、肛门癌、口腔癌、咽癌、肝癌、喉癌、肺癌;女性为卡波西肉瘤、宫颈癌、鼻咽癌、肛门癌、阴道癌。就单个危险因素而言,男性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HBV感染、水果摄入量低、饮酒及PM2.5除了吸烟以外,全国31省市的5大危险因素有很大差异。


    4. 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20岁男性归因于不同危险因素的癌症死亡比例


    女性最重要的5大危险因素则因省而异,全国综合排序依次为水果摄入量低、HBV感染、吸烟(尤其是二手烟)、超重和HPV感染。其中:

    •  HPV感染排在第一位的是陕西;

    •  超重排在第一位的是西藏、上海、北京;

    •  吸烟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龙江、天津、内蒙古、吉林、辽宁、安徽;

    •  HBV感染排在第一位的是青海、福建、甘肃、河南、宁夏、湖北、新疆;

    •  水果摄入量低排在第一位的是剩余14个省。


    5. 2014年中国大陆各省20岁女性归因于不同危险因素的癌症死亡比例

    可控危险因素因年龄而异

    不同年龄组的可控危险因素有很大差异。

    •  行为因素:年龄较大组的PAF较高,尤以50~54岁的男性和65~69岁的女性最高

    •  感染因素:30~54岁的男性和女性的PAF较高,其中35~39岁的人群达到峰值;

    •  饮食和环境因素:PAF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代谢因素:40~44岁男性和50~54岁女性PAF最高。


    6. 2014年中国大陆男性和女性可归因于潜在可控危险因素的年龄特异性癌症死亡比例


    癌症是中国的主要死亡原因,2017年有近221万人死于癌症,占我国所有死亡人数的24.85%。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体力活动、摄入高热量食物等),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大幅增加。在发达国家,早期诊断,筛查和治疗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某些癌症人群的生存率

    根据本研究结果,2014年,中国大陆超过100万癌症死亡可归因于潜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23种),其中,吸烟、感染和不良饮食是造成癌症负担的最大推手,这为我国癌症的预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方向。本研究中针对具体省份、年龄和性别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各省在制定癌症一级预防策略和计划时,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更有效地减轻当地的癌症负担,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参考文献:Wanqing Chen, Changfa Xia, Rongshou Zheng, Maigeng Zhou, Chunqing Lin, Hongmei Zeng, Siwei Zhang, Lijun Wang, Zhixun Yang, Kexin Sun, He Li, Matthew D Brown, Farhad Islami, Freddie Bray, Ahmedin Jemal, Jie He. 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Lancet Glob Health 2019; 7:e257–69.


    本文来源:基因谷


    往期回顾:

    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深度)

    詹启敏:无影灯下什么时候只站过一个人

    施一公的格局,你们真的懂了吗?

    饶毅:扒铁路保龙脉与反转基因保龙种

    屠呦呦!她凭啥获诺贝尔医学奖?(附饶毅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精英人物荟萃:记微循环专家修瑞娟

    曹雪涛:以国家为主导成立高端国际科技合作中心(附:曹雪涛君子一诺,谱写免疫传奇)

    凤凰卫视吴小莉专访王辰院士:协和学生的产出不在毕业时,而在未来

    詹启敏:世界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中国故事

    詹启敏,余艳红:医学实践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医学权威”公众号由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中国微循环学会运行。管理员微信7644488。投稿邮箱5230609@qq.com,欢迎来稿。


    1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