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肺癌变成慢性病,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除了科学的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医护之间更好的沟通,患者能遵医嘱随访、高效就诊”
理想的观念是,最好是一线管床医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教授。然而,就像金字塔一样,顶级的专家就那么几个,时间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
那么,何时应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就诊名医:
总的来说是:需要作出决策或改变时。
1、第一次发现肺癌,当地医生无法判断能否手术时(如已明确是晚期,那就可以先就诊普通门诊入院明确诊断,请参考既往推送第1章)
2、晚期肺癌,已明确分期、病理、基因等,需做决策时;
3、手术后定期复查,怀疑复发时;
4、治疗期间,发现病灶逐渐增大增多时;
5、明确进展,已完善基因情况,需做决策时;
6、治疗过程中,病灶变化与症状不相符时;
7、治疗中,有病灶在缩小,又有病灶增大时(mixed response);
8、当地医生也觉得疑难、难以做决策时;
9、多线治疗后,且患者一般情况很好时;
10、一定要看了名医才能心安睡得着的情况
11、。。。
何时就诊会让人捉急呢?
1、自行已用某个靶向药几天,效果不详时
2、已经用了方案,且效果不错时
3、正在本院住院时(一个好的团队,每个决策会是团队讨论的意见,何必去蹭门诊呢)
4、正参加临床研究,且效果很好时;
5、胡乱用大量各种中药,且一般情况严重受伤时
首先,您必须得挂号! 最好就从官网、app等途径提前预约,请一定不要强求加号!半天时间有限,医生的精力更有限,限号是为了更好提高质量!
其次,要准备好资料!
先让大家感受一下
一大堆各种就诊资料,让医生“海淘”去吧
或是几张邹巴巴的纸,让医生整理去吧
再或者是不带病历本、不带CT、MR片,不带资料,对病情一问三不知,让医生去想象吧
医生不是神呢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料都不全,让人怎么做出判断呢?
下面来展示一下就诊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展示一下既往患者就诊手稿的高仿版
有什么特点:
1、每一个诊治经过一目了然;
2、就诊的原因非常清晰。
再加上整理好的纸质版资料
有什么特点:
1、资料整洁,时间顺序排列,一目了然;
2、病历本、出院小结、病理、基因结果等材料齐全。
再加上关键时间点的CT片、MR片等影像学资料:
关键点:
1、按时间顺序排好;
2、关键时间点有哪些(如不清楚就都带了吧):
第一次诊断时; 用药效果最好时;开始出现进展时;明确再增大时。
每个方案:用药方案前,效果最好时,进展时。
划重点:
1、提前挂号;
2、准备好资料:至少要带最新的出院小结、手写病历本、片子。(让医生问什么资料,随时准备好)
让肺癌变成慢性病,是每个临床科学家努力的方向。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也一样是需要长期服药、监测。肺癌的治疗更是如此,这里讲的是普通患者的随访。
1、 手术患者:
如需做辅助化疗,那就得遵医嘱完成。
一般情况是(以您的医生建议为准):
术后3个月:复查胸+上腹CT增强;
术后4年内:每半年复查复查胸+上腹CT增强,及肿瘤指标;
术后5年以后:每年复查复查胸+上腹CT增强,及肿瘤指标;
期间,如有不适(新发咳嗽、血丝痰、胸闷、气促、头痛等等),需及时就诊。
重点:每次做好的CT得找门诊医生阅片作评估。
2、用靶向的患者:
一般情况是(以您的医生建议为准):
用药1-2周内:行胸片,抽血常规、肝肾功能;
用药1月:行胸+上腹部CT增强;
以后每2月:行胸+上腹部CT增强;如有基线有脑转移,需加头颅MR增强;
期间,如有不适(新发咳嗽、血丝痰、胸闷、气促、头痛等等),需及时就诊。
重点:每次做好的CT得找门诊医生阅片评估;每次都带同一本手写病历,请医生做好记录。
3、化疗的患者:
常规需化疗后5-7天抽血检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如有异常,需复查,需及时处理。
中晚期的患者按计划完成同期放化疗后:
需每隔2月复查胸腹部CT增强。
4、免疫治疗的患者:
常规需治疗后5-7天抽血检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如有异常,需复查,需及时处理。需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等。
这里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人情况不同,以您的医生建议为准。
门诊时间紧张,医生需要在很短时间做出判断,安静有序的环境会让患者更获益。
医生也是饿着肚子的呢啊,相关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