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一滴血检测癌症
    123
    0

    一滴血、几滴尿无法检测出癌症。
    一口唾液也测不出孩子的天赋智商如何。


    原标题:“一滴血可测癌症” 存在误读

    时报记者 蒋菲 通讯员 方临明

    昨日,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网络,文章里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注:没说一滴血就可以测出癌症)。”网友纷纷表示:“如果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讯啊!”

    对此,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这种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文章标题会误导老百姓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自己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

    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

    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苏丹教授认为,通过一些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的确可以对人体癌变提供指示和判断,可监测肿瘤的进展和预后。但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这种判断通常需要与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联合应用。

    以肺癌为例,低剂量螺旋CT是全球公认、可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的经典筛查手段,专业医生会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如重度吸烟(20包/年)、50-74岁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

    尽管如此,低剂量螺旋CT有高达96%的假阳性率,也就是96%的肺部结节是良性。如此高的假阳性率,需要有其他辅助方法来克服。如果有类似热休克蛋白90α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将有助于降低筛查的假阳性率,在一群假的肺癌患者中“揪”出真正的患者。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肿瘤早期诊断中是“一定角色”而不是“绝对角色”。至今,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罗永章也曾辟谣

    一滴血可监测肿瘤而非测癌症


    事实上,罗永章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辟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他认为,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传统方法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人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持续地监测。

    体检单上“肿瘤标志物”升高

    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癌


    另外,苏丹教授认为,“一滴血”的说法也不准确,当下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仅一滴血也是不够的。

    所谓的“一滴血”查癌症,就是查血中的“肿瘤标志物”。什么是“肿瘤标志物”,简单点说就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肿瘤刺激人体产生的物质。

    像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是AFP、肺癌的是CEA、卵巢癌的是CA125、乳腺癌的是CA153、胰腺癌的是CA199等。这些肿瘤标志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对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有一定的帮助。与其他肿瘤监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测更方便、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

    苏丹教授肯定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技术进入临床并成功运用,是肿瘤患者一大福音。在前期临床实验中表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其表达量的异常升高能早于临床症状,可提示患者进一步检查确诊。“但不能太绝对依赖这项检测,因为肿瘤标志物存在非特异性,一些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以及炎症反应,也可能使肿瘤标记轻度升高,让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

    目前癌症诊断的金标准

    依然是病理学检测依据


    苏丹教授表示,癌症的临床诊断,目前不能脱离B超或CT检查、病理等传统诊断,仅靠血液测试来判断是否患癌症太过草率。“当你在体检单上看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必太过惊吓,检测后,如果发现指标高于参考范围,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还是以肺癌为例,如果肿瘤标志物如热休克蛋白90α、CEA等指标升高,排除良性病变后,医生会建议做胸部CT检测。如果有阳性结节,最后还需要穿刺或活检拿到患者组织或脱落细胞,进行病理诊断才能确诊。

    苏丹教授强调,现在全球公认的癌症诊断金标准还是病理学检测依据,无论什么指标,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学诊断。作为普通市民,要做的是坚持定期体检,这依然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最佳办法。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筛查。       



      一则“一滴血可测癌”的新闻火了。

      新闻称,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
    盒,可以检测肿瘤。热休克蛋白是一种肿瘤标志物,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
    的物质,可以反映肿瘤的发展情况。

      按照人民日报的报道,该试剂盒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于临
    床肝癌检测。

      然而,人民日报也犯了错。

      监测而非检测

      事实上,罗永章的试剂盒被夸大报道了。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
    站可看到,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 “用于定量检测非放疗肺癌、肝癌
    患者EDTA-K2抗凝血浆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该指标用于对已明确为肺癌、肝癌
    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也就是说,该试剂盒仅仅用于监测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病情,而不是用于检
    测发现癌症。

      注意,监测不是检测,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有学者指出,检测是检验癌症存在不存在,监测是在已经确诊癌症的情况下,
    对其发展进行连续观察,以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

      比如某患者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患了癌症,治疗开始的时候其癌症标记物的值
    是1000,化疗一个疗程之后,标记物的值降到100,说明化疗效果不错,治疗的
    方向和选择的药物是正确的。相反,如果标记物值不降反升,医生就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

      那么,专门用于监测的癌症标记物能不能用来检测癌症呢?一般来说是不能
    的。比如某人验血发现肿瘤标志物值是80,能说明他患了癌症吗?不能。因为这
    些肿瘤标记物常常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存在,比如组织受伤等。

      而新闻的题目“一滴血可测癌”,不论从文字上还是从语言感觉上,任何人
    都会理解为“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测出有没有患上癌症”。再加上新闻里大谈什
    么癌症早期发现,读者还以为罗永章以检测一滴血的神奇方法突破了癌症早期筛
    查的难题。虽然罗永章声称已经对“一滴血可测癌”进行了辟谣——监测不等于
    检测,但人民日报“用于临床肝癌检测”的报道仍然在清华大学的网站上存在。

      试剂盒的含金量

      我们再追溯一下即可知道,罗永章的热休克蛋白检测试剂盒并非新发明。在
    药监局网站上可以看到,该试剂盒的批准日期是2013年4月12日,有效期至2017
    年4月11日——一种刚刚过期的试剂盒突然又翻炒起来,总让人觉得有点蹊跷。

      疑问不止于此。就罗永章热休克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报道,华人抗体协会创始
    人和会长、现任职于药明康德公司的王守业博士早在2013年就提出过几点质疑。

      首先,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罗永章“国际上首次发现Hsp90α为一个全新
    的肿瘤标志物”。文献检索表明:在国际有影响的期刊上,已经有多篇有关
    Hsp90α是肿瘤标志物的综述文献,作者都不是罗永章。显然,他在这个领域既
    不是首创者,也很可能不是最有影响的学者。

      此外,患者只需取一滴血液就可得出热休克蛋白数据,其实并不神奇,因为
    ELISA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已经是一种成熟而广泛应用的技术,而且国际
    上有不少公司在生产出售应用于非临床试验研究的Hsp90α检测试剂盒。

      第三,无论是通过欧盟药品局(EMA)官方网站还是google,网上检索都没
    有发现该技术“通过了欧盟认证以及获准进入欧盟市场”。

    (XYS20170505)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