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塑化剂
    • 杏林先锋 2019-10-31 23:29 23:29
    722
    7

    请注意:这个分析也有问题,长期的应用之下,塑化剂的问题很多,有些人也许对酒精并不敏感,但应该没有什么人就对塑化剂也不敏感!何况,塑化剂在酒中本来就不该有!


    先说说“塑化剂比三聚氰胺还毒20倍”这句话。首先,这句话给人的印象是,三聚氰胺是非常毒的,塑化剂更毒得多。很遗憾,这不是事实。其实,三聚氰胺毒性很低。它是一种难溶解于水的固体,性质稳定。(只要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其毒性一般都不会很大。)三聚氰胺的半致死量LD50(半致死量是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的量,一般指大白鼠)是每千克体重3.16克,略等于食盐,食盐的LD50是每千克体重3.6克(假定大白鼠每只体重一公斤,每只给3.6克食盐,大白鼠大约死去一半。作为对比,剧毒的氰化物的LD50是0.12毫克/每公斤体重,其毒性比食盐或三聚氰胺大约3万倍)。据科学松鼠会提供的资料,塑化剂DEHP对大鼠的LD50是30克/每公斤体重,也就是说,大约是三聚氰胺的1/10。那么,塑化剂更是一种低毒的化学品。退一步说,即使“塑化剂比三聚氰胺还毒20倍”,也仍是低毒的化学品。三聚氰胺之所以危害大,并不是其毒性大,而恰恰是其毒性不大,所以造假者敢于把它冒充蛋白质直接兑入奶制品中。而奶制品是人们需要大量饮用的,特别对于婴儿,是几乎唯一的食品,这样,三聚氰胺才变得非常可怕。也就是说,它的可怕之处正好是低毒的大量长期食用。饮料中塑化剂的可怕也在于此,即青少年的长期和大量食用。所以,媒体不应该不切实际的宣传其毒性有多大,而是正确说清楚长期、大量食用低毒化学品所造成的危险。  

    根据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塑化剂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参照这一标准,湖南省此次抽检的酒鬼酒,塑化剂DBP含量为1.08毫克/公斤,塑化剂“超标”260%。即使这样,据质监部门说,每天饮用1斤这样的白酒,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是,我们的许多媒体甚至科学网,在报道此事时用这样的标题:“质监部门:每天喝一斤含塑化剂白酒无损健康”(2012年11月22日科学网新闻)。这种断章取义的标题竟然到了近似胡说八道的地步。  

    而据中国农业大学阮光锋先生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SPC)对DBP安全性进行了一项综述分析,针对目前的研究证据,CSPS认为人口服摄入的安全上限ADI值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0.2毫克,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DBP达12毫克也还是安全的。按本次检出超标白酒中DBP含量1.08mg/kg计算,要超过这个安全限量,意味着你得喝11公斤白酒”。  

    考虑到乙醇对成人的中毒量由于个体差异很大,而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纯乙醇250~500ml,折合成50度的白酒,约为1-2斤。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目前的绝大多数饮酒者,最大的危险仍然来自酒本身即乙醇的毒害,而不是其中微量的塑化剂。  

    从塑化剂这个名词本身,也反映出我们大陆的科学工作者在科普方面的失败。Plasticizer这个词,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正式译名应当是增塑剂。增塑剂这个词在大陆已经用了几十年。半个多世纪以前,大陆上塑料制品刚刚风行,我们就使用增塑剂这个词。可是,前两年是台湾方面发起了清除在饮料和果冻等食品中的塑化剂的行动,而大陆的新闻媒体似乎根本不知道何为塑化剂,也不知道大陆早已有了“法定”的名词——增塑剂。于是,大陆的媒体上一片“塑化剂”的声音。在大陆的各种媒体,包括最“正统的国家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都没有使用正规的科学名词——增塑剂。国务院曾经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在这些“国家媒体”那里,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的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于0。对此,我们大陆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要负一点责任?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37653.html

    1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7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29 23:291楼

      2年上年份酒被测普遍含塑化剂
      2014-04-04 01:07 经济参考报
      261
        “年份酒”普遍存塑化剂问题
        专家称杜绝相关产品流通暂无可能
        成都糖酒会刚刚落幕,白酒质量安全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日前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塑化剂问题。
        传导过程产生白酒塑化剂
        2012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的检测结果,其中DBP(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超出标准2.6倍。
        对此,中国酒业协会发表声明称,我国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限定标准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只有容器、包装方面有塑化剂标准,因此不存在白酒本身塑化剂“超标”一说。而且,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但是,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这种辩解毫无责任,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拿标准“说事”有为酒企开脱之嫌,白酒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饮品,国际上对白酒塑化剂含量根本就没有具体标准,更谈不上“低于”国际标准。
        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中塑化剂的产生主要是在传导过程中,白酒在生产时使用大量塑料软管、塑料桶,由于塑料软管、塑料桶与白酒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塑化剂溶出,另外,也不排除有的白酒酿造使用的原料酒、添加的香精香料可能含有塑化剂,进而引入到白酒最终产品中。
        据食品安全网站放心365总裁高建明的介绍,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对动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
        高建明表示,白酒的包装材料也可能成为塑化剂问题的帮凶,比如塑料内塞,白酒灌装后,在整个贮存、运输、流通环节均有可能与添加塑化剂的内塞“亲密”接触,导致塑化剂的溶出,所以合格白酒出厂后,也有可能在流通环节抽检时发现含有塑化剂。
        “年份酒”被测普遍含有塑化剂
        张志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含有塑化剂的问题。
        张志刚表示,这是因为酒鬼酒被曝出塑化剂事件是在一年半以前,引起各方重视之后,各酒企才开始严格生产和流通监管,甚至淘汰原有 含塑料软管和塑料桶的设备,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白酒产品往往都是在两三年以前生产的,这是由于白酒这种产品的特殊性———生产后一般要储存一段时间后才面向市场,因此可以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酒,无论品牌,几乎都有塑化剂问题。
        而且,当时大部分地区白酒出厂检验项目中不包括塑化剂的检测,所以这些产品都是直接流入了市场,消费者一般也无法判定塑化剂的存在。
        据有关专家介绍,自从酒鬼酒塑化剂事件曝出后,很多酒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全面“禁塑”,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原材料环节,原来有些厂家使用的是塑料编织袋运输高粱小麦,现在改为麻包带,并在除杂环节避免塑料物质进入;在制酒生产环节,将蒸馏接酒管道、接酒桶、瓢盆容器全面更换为不锈钢材质;在存储勾兑环节,输酒管道更换为不锈钢软管,储酒陶坛的封口都加了皮纸,并且将封口薄膜全部更换为不含塑化剂的材质等。
        对此,张志刚表示,即便现在很多酒企全面升级设备和监管措施,但已进入流通环节的产品确实存在塑化剂问题,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是酒企“升级”前出产的“酒企也很难办,过去的产品会被人质疑有塑化剂问题,如果将这些正流通的产品换为新生产的产品,又会被质疑年份不够,可谓是两头为难。酒企仍需要时间来渡过这个特殊时期,目前要想一下子祛除所有隐患是不可能的。”
        “国标”千呼万唤难出台
        虽然此前引发广泛关注,但中国酒业协会所称的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国标”确实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中国酒业协会之前曾建议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待评估后,制定出白酒产品塑化剂安全标准。
        去年年底,国家食药监局发布通知,要求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对白酒产品中塑化剂的抽样检验,发现白酒中塑化剂高于风险评估值的,立即责令企业停产整顿。该通知并未明确给出卫生计生委通报的塑化剂风险评估值的具体数值。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若一个行业无标准可循,那么企业产品的合格性无法确定,消费者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当前确实面临着全球尚无塑化剂限量标准可参考的问题,但是国内相关部门可以在研究基础之上根据国人体质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塑化剂标准。此外,政府部门如标准制定部门、质检部门的公信力也有待恢复,否则标准和检测结果不被消费者认可,白酒行业的塑化剂问题也就不能得到良好解决。同时,政府也可规范和促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使其为国内食品安全筑起另一道安全保障。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0 23:302楼

      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风波还在发酵,塑化剂真相悬而未决,酒鬼酒股票则继续停牌。在靠谱的检测结果还未出炉之际,因食品安全问题伤透了心的消费者疑惑重重:所有的白酒塑化剂都超标吗?中酒协真的一直在瞒报吗?……诸多疑问等待相关部门澄清。

      追问一:全国白酒塑化剂都超标?

      前日上午,一份中国酒业协会声明经各大网媒转载,让网友认定了酒鬼酒塑化剂超标的确凿事实。就在大家质疑信息真实性时,中国酒业协会于前日晚间打破沉默:“目前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8月20日该协会在《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曾指出,全国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 mg/kg,最低0.495 mg/kg,平均0.537 mg/kg。时隔3个月,该协会又否认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前后矛盾的暧昧态度令人徒生疑虑。

      追问二:中酒协瞒报了几个月?

      相关报道称,从中国酒协的一份内部文件来看,早在去年6月,该协会就已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但却未将相关情况公之于众。如果报道属实,则意味着发现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后的17个月内,酒业协会没有任何作为。

      即便是依据中国酒业协会2011年8月20日的说法,“全国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3个月后,也没有任何相关标准出台。

      而酒鬼酒公司副总经理范镇在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在白酒行业塑化剂残留方面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硬性的规定。

      追问三:塑化剂是人为添加的吗?

      塑化剂到底是怎样进入到酒中的呢?一位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教授告诉记者:“应该不是企业有意为之,如果是故意添加,超标2.6倍这个数字太低了。”上述人士分析,由于塑化剂的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容易被转移,因此可能通过输送管道溶出有害残留物质。

      但业内人士却有不同观点。据了解,酒中的塑化剂可能与“酒香”有关。人为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物质并非出于成本原因,但塑化剂具有很好的留香功能,不排除假冒伪劣白酒掺入劣质香精来增香从而带入大量塑化剂的可能。去年6月,杭州溢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涉嫌塑化剂超标,正是由于三种香精产品。

      追问四:第三方报告是否权威?

      据媒体报道,2011年10月31日下午,第三方检验和认证机构——Intertek集团的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含量分别为0.49㎎/㎏、0.41㎎/㎏和1.08㎎/㎏。其中DBP明显超出0.3㎎/㎏的标准,超标达260%。

      值得玩味的是,该媒体首选的质检机构是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但最终,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没有酒鬼酒公司开具的带有公章的检测介绍信为名拒绝检测。

      追问五:是资本做空的阴谋?

      酒鬼酒事件的蝴蝶效应,让白酒板块应声倒地。“简直是几个月前的红酒事件翻版,很难不让人怀疑又是一次资本做空的阴谋论。”一位证券分析师发出如此评价。

      据了解,今年8月,因业绩下滑坐立不安的张裕葡萄酒公布半年报后不久,又因农药残留门躺着中枪,直奔跌停板。虽然最终卫生部门给出结论:农残达标就无害健康,但多只葡萄酒厂家股价已成一条下滑的直线。

      而针对酒鬼酒突然被曝光一事,不少业内人士似乎并不意外。一位白酒投资界人士表示,大概一两个星期之前就听到了有关“做空白酒”的消息,至于为何选中“酒鬼酒”,该人士说:“枪打出头鸟,今年酒鬼酒涨得最多。”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0 23:303楼

      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属工业用添加剂,中国大陆称之为增塑剂,可被添加到塑料聚合物中增加塑料的可塑性,种类可达百余种。
      进入体内的塑化剂能排出吗?
      实验显示,进入体内的塑化剂可以被人体排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DEHP和DINP具有蓄积性。动物试验发现,绝大部分DEHP在24至48小时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塑化剂的产品,体内DEHP浓度便会快速下降。
      每天的安全限量是多少?
      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入量。以60公斤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2.4和3.0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的毒性较低,即使每天摄入9.0毫克,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塑化剂最大危害
      导致心血管疾病
      “塑化剂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肝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然后是生殖方面的疾病,比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造成儿童性别错乱等。”服用剂量过多或长期接触是这些损害的前提。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塑化剂的含量几乎都高于1000毫克/升。因塑化剂在人体内代谢很快,大家不用过度恐慌。需要提醒的是,塑化剂作为一种化工原料,根本不允许添加进食物中,为规避可能的风险,除不购买已曝光的商品外,浓稠状饮料,如奶茶、奶昔等加工食品也尽量少食。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0 23:304楼

      塑化剂事件已经成为上市酒企挥之不去的阴影。继“水晶皇”之后,13日雪球网的另一用户在网上公布贵州茅台等4家酒企的11份检测报告,报告显示4家酒企相关产品的塑化剂含量均存在超标情况。与此同时,洋河股份、五粮液和贵州茅台的股票提前一天遭融券做空,融券余量甚至创出历史新高。  
        检测报告层出不穷  

        据证券时报报道,13日午盘时分,雪球网用户“中能兴业valuetool”在网络上公布11份检测报告,涉及五粮液、洋河股份、贵州茅台和习酒4家酒企的11款产品。中能兴业在报告中表示,按照卫生部2011年发布的塑化剂含量标准,仅五粮液52度感恩酒和洋河46度天之蓝两款产品符合标准,4家酒企的其他9款产品全部超标。  

        中能兴业在其报告中还表示,此次检测只针对他们送检的样品;送检样品均从正规渠道购买,但不能确定产品为真。中能兴业还称,该公司及其员工不持有任何白酒的空方或多方头寸。  

        据了解,中能兴业的全称为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该公司自称为一家从事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的机构,成立已近十年。  

        检测方电话无人应答  

        11份检测报告的真伪如何?中能兴业基于何种考虑或动机去做相关检测?11份样本的生产日期是哪一天?13日证券时报记者致电中能兴业试图剖析上述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及信息找到中能兴业的联系方式,但相关电话均始终无人接听。  

        根据中能兴业的报告,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北京市xxxx分析测试中心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委托,该中心通过了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是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市级检测机构。  

        据上述信息,证券时报记者判断该测试中心应为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该中心的上级单位和介绍均符合上述条件。随即记者联系到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在记者提拱了相关检测报告的报告编号后,该中心物理部工作人员表示应为化学部出具的检测报告,但该中心化学部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报告的真实性仍待核查。  

        沉默是金  

        13日证券时报记者多次致电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截至发稿前,相关公司尚未作出回应。  

        事实上,此前洋河股份相关人员对塑化剂问题已有回答,该公司产品不存在塑化剂问题。13日,该公司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也如此回复投资者。  

        此外,贵州茅台刚于前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澄清塑化剂含量问题,表示该公司不存在塑化剂含量超标现象;而五粮液相关人员此前也表示,该公司同样不存在塑化剂含量超标现象。  

        针对近期的塑化剂风波,香港食环署一工作人员13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接到3个来自不同号码的举报电话,其中两个未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另一个也只是要求食环署进一步调查、检测茅台酒。  

        香港食环署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目前正联系国家质检总局,以获得其回应,对于是否要做进一步检测化验,尚不得而知。  

        提前一天被做空  

        尽管中能兴业提醒“不能确定产品为真”,但该消息依然冲击了白酒板块。酿酒食品板块13日下跌近2%,其中贵州茅台跌2.91%,五粮液跌3.67%;当日本处于上升趋势(财苑)的洋河股份股价尾盘下坠,收盘时微涨0.6%。  

        在中能兴业发布报告的前一日,即12月12日,洋河股份、五粮液和贵州茅台的两融数据特别是融券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异动。  

        12月12日贵州茅台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茅台“涉塑”疑云,当日该消息为市场及白酒行业注入了信心。即便当日,上述3家上市酒企的融券数据不减反增。  

        12月12日,贵州茅台融券卖出量为16.6万股,较前一日的14.7万股,不减反增加了13%,当日融券余量甚至创出历史新高,为53.6万股;当日融资买入额为8372万,较前一日的9138万减少9%。  

        同时,洋河股份融券卖出量达13.2万股,较前一日的8.1万股暴增近63%;当日融资额为1590万,较前一日的1799万减少11.6%,异动不太明显。  

        五粮液的两融数据同样出现异动。五粮液融券卖出量较前一日异动不太明显,为133万股,较前一日的138万股,仅微降3.6%,但五粮液的融券余量却创出了历史新高,即184万股。同时,当日五粮液融资买入额仅为7117万,较前一日的1.3亿,骤降83%。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1 23:315楼

      有关部门应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国内白酒行业陷入塑化剂风波后,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据12月23日《长江日报》)。  

        “400倍”之说恐怕并不靠谱,但这条微博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据的精准,恰恰在于其揭开了塑化剂风险的另一面——如果白酒行业因生产工艺和包装导致塑化剂含量超标,那么其他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也同样有这种可能。  

        这个风险究竟有多大?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曾经做过试验,证实塑料包装的酱油醋可能会存在一定量的塑化剂;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柳春红,在试验中曾检出过半方便面和方便米粉样品含有塑化剂,而方便面调味酱包中的DBP、DEHP含量,甚至可以超出国家标准近197倍和近114倍;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学者,在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检出的塑化剂含量大多超出相应标准。  

        可见,塑化剂的身影,绝不只在白酒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监管标准却让人看不懂。对于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卫生部把关很紧,如DEHP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然而,对于用来制造调味品的香精香料,卫生部却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放宽为60mg/kg,比前一个标准高出了数十倍。  

        塑化剂问题给公众造成的担忧和困扰不言而喻。显然,公众不可能在购买食品或调味品前,先查阅相关论文或做检测再做决定。且由于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广,人们恐怕再小心翼翼,也很难躲过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塑化剂是一种公众并不熟悉的风险物质,不能只靠媒体和舆论“穷举式猜测”,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对可能被放入嘴中的儿童玩具、与孕妇接触的医疗器械、食品包装、饮用水、空气中的塑化剂含量都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  

        因此,卫生、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尽早接过媒体和公众“穷举式猜测”的工作,彻查各类食品以及与人体亲密接触的商品器具,及时公布塑化剂含量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应厘清行业规范,落实监管职能,参考域外治理经验,严防制度后门。曾经,在PM2.5问题上,正是由于公众的大力推动,促成了天气预报PM2.5指数常态化。如今面对塑化剂风波,有关部门顺应民情,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公开信息,民众也终将不必再对塑化剂“恐慌”。  

        官方回应“酱油醋等含塑化剂”:不存在安全问题  

        近日,针对互联网上关于“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问题”的传言,记者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获悉,该中心随机采购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酱油、醋等食品,进行了应急检测,检测结果未发现异常,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将继续跟踪监测,同时提醒,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  

        此前报道:网曝酱油醋等调味品塑化剂毒过白酒400倍  

        “塑化剂”危机持续发酵,白酒上市公司遭遇重创的同时,调味品、饮料企业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微博中,北京绿腰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龚也长语出惊人。短短一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15000余条。一时间,消费者人心惶惶,持有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如坐针毡。  

        所谓的“塑化剂调味品”果真如传言的一样毒过白酒吗?《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食品饮料行业的生产工艺很难保证没有塑化剂,而且有关食品饮料中的塑化剂含量标准也含煳不清。但蹊跷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却坚称自己产品不含塑化剂。本报将关注后续进展进行跟踪报道。  

        毒火腿、毒牛奶、毒白酒之后,所谓的“毒酱油”“毒醋”“毒饮料”成为砸向食品饮料行业的又一枚重磅炸弹。  

        记者统计后发现,目前涉及调味品A股上市公司中,生产香精香料的公司只有百润股份(002568.SZ)一家,生产醋和料酒的恒顺醋业(600305.SH),生产酱油的加加食品(002650.SZ)。  

        在饮料上市公司中,主要为承德露露(000848.SZ)和海南椰岛(600238.SH)。此外,中粮屯河(600737.SH)、深深宝A(000019.SZ)、中炬高新(600872.SH)也涉及饮料、调味品业务。  

        《中国经营报》分别致电上述企业,得到的答复普遍为,公司产品绝不含塑化剂。然而,报料人龚也长给记者提供的线索却显示,调味品、饮料行业含塑化剂已是普遍现象。  

        “没有哪一家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全部不含塑化剂。”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的判断,与龚也长基本一致。  

        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背后,塑化剂危机迷雾重重。  

        两套标准前后冲突  

        塑化剂风波源自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5月,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塑化剂事件曝光之后,引起行业巨震。据了解,受事件牵连厂商217家,产品747项,波及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类、粉状类、锭状类等六大类产品。  

        据相关媒体报道,“台湾行政当局的处理措施,一是要求全境10700个超市、量贩店、便利商店,立即将所有含有塑化剂的商品下架,3天内,如果可以提出合格证明,才可重新上架;二是台湾检方对涉案人员提起诉讼,最后判决中的刑期从1年4个月到25年不等,判决最重的是昱伸公司负责人陈哲雄,有期徒刑25年、并科1000万元新台币罚金。”  

        酒鬼酒引爆国内白酒塑化剂危机后,至今并未有任何“召回”动作,相关负责人也没有被监管部门迅速“问责”。  

        网络曝光饮料、调味剂毒过白酒后,塑化剂风波再度快速发酵。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事件的始作俑者龚也长。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龚也长对“调味品塑化剂含量400倍白酒”的说法也有些“含煳”。  

        “在微博中说食用的酱油、醋、饮料里面的塑化剂含量是酒的400倍确实有点夸张。”龚也长改口称,食品用香精香料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标准比白酒行业中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确实高出很多倍。  

        按龚也长的说法,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饮料、调味品塑化剂含量上限,卫生部于2011年先后下发的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文件和卫办监督函[2011]773号文件,对于食品、调味品的检测标准界定,存在明显冲突。  

        2011年6月,卫生部下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中表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应当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不得接触油脂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而在2011年8月份,卫生部却又单独下发了关于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含量的通告。该份名为《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用香精香料适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有关问题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773号)表示,对监督抽检食品用香精香料发现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超过最大残留量的,如系环境污染、包装材料迁移以及香精香料加工浓缩富集工艺等带入的,应当检测其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共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计算。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可以允许继续生产销售和使用。  

        从卫生部对食品用香精香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总含量不超过60mg/kg的规定来看,要比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高出数十倍。  

        “台湾塑化剂风波爆发后,国内相关标准也做出调整,调整的方向显然更有利于保护企业。”龚也长告诉记者,卫生部之所以对香精香料中塑化剂总含量做出特批,是因为在当时如果按照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的规定,由于国内企业生产工艺和包装较为落后,大部分香精香料都无法达到标准,而香精香料又是酱油、醋、食用油等调味品和饮料的重要成分,国内调味品和饮料行业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实际上,塑化剂标准的前后不一,幕后推手源自众多国内食品巨头的集体抗议。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1 23:316楼

      网友发茅台美国送检结果 53度飞天塑化剂超一倍
      新闻来源: 财经网 于January 27, 2013

      针对2012年11月以来白酒塑化剂事件,在雪球认证为“水晶皇”的网友将茅台酒在香港送检之后,雪球认证为“地面静风”的网友发布了茅台美国送检情况,三瓶送检白酒中,有两瓶塑化剂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标准,而其中一瓶53度飞天含量超标。

        该网友全文如下:

        茅台塑化剂美国送检情况

        一、送检始末


        去年11月以来白酒行业塑化剂事件使得茅台被推上了风头浪尖,一时间媒体上披露了数份不同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但报告结果各异,大家众说纷纭。

        由此,一位朋友请我安排在美对从美国市场购买的53度飞天茅台进行检测,希望借助美国的两个优势——市场渠道规范相对有把握购得真品、检测机构更为权威及中立——来更多的了解一些客观情况。

        12月10日上午,我在加州山景城的99 Ranch Market购入53度飞天茅台,为稳妥起见,我总计购入三瓶,并从中拿出两瓶批号一样的,分送两家机构检测DEHP含量。两家检测机构分别是位于亚特兰大附近的AppliedTechnical Service (ATS) 和位于洛杉矶附近的Exova。ATS是美国消费者保护局(CPSC)认可的检测机构,Exova则是FDA注册并有加州公共卫生部饮用水及环境管理局认可的饮用水质检测资质。

        在等待送检结果的过程中,朋友又拿出一瓶他本人收藏的30年年份茅台酒请我安排进行更详细的检测。由于DEHP在美国有比较现成的检测规范和手段,而其他塑化剂成份却没有,因此这次我找了一家位于Michigan州的分析化学实验室Impact Analytical,请他们以化学分析方法开发检测手段进行检测。

        二、

        注:

        I. 塑化剂含量单位为ppm,即mg/L。

        II. 53度飞天(2)的报告中DEHP含量为3ppm,这是根据Exova的标准,将实际含量2.6ppm四舍五入后的结果。

        III. 具体送检情况见后文附件。

        对于这些结果,检测机构按其职责并不进行解释。可以看到,除53度飞天(2)之外,其余两瓶检测到的塑化剂含量都低于2011年6月13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中规定的最大残留量1.5mg/kg(约为1.68ppm)的最大残留量。

        三、几个观点


        1、非人为添加

        个人认为这样百万分之一二的含量不大可能是人为添加的,这种量级就算用精密的化学分析仪器测试都有难度,而若想以此来达到提升口感或改善表面张力实现“挂杯”效果,恐怕更是无法如愿。另外,同一个批次的两瓶茅台DEHP含量的不同,若是人为添加,至少添加后会搅均匀,不应该有这样的差异。

        2、年份酒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30年年份酒中极低的塑化剂含量,我想这至少能说明两点,首先茅台的存酒质量毋庸置疑,其次出售的年份酒并未通过添加塑化剂而达到陈年酒口感。

        3、塑化剂危害

        在安排这些检测的同时,我也顺便对美国有关DEHP塑化剂的法规进行了一点了解,没有发现有专门针对酒类产品中DEHP含量的法规和规定,只了解到联邦环保署EPA与联邦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对饮用水DEHP最大含量的规定均为0.006ppm。这比中国卫生部函里面的规定含量低很多,但由于水是每日必须大量饮用的而卫生部函只是针对一般食物,有这样的差异也很自然。

        另外,加州是美国各州里面对环保重视度相当领先的一个州,第65号法案(Prop. 65) 要求州长至少每年一次公布已知会导致癌症或生殖发育毒害的化学品清单,目前的清单中DEHP被列为致癌和致男性发育异常的化学品,DBP被列为致男女性发育异常的化学品。而在加州政府制定的安全港标准里面,成年人的DEHP每日无明显致癌风险最大允许摄入量310微克,有致生殖毒害风险的每日最大允许口服摄入量是410微克。

        用送检结果数据简单计算一下,53度飞天的DEHP用两瓶样品的平均值来模糊估算,长期日均摄入量不超过215毫升(近4两半)无明显致癌风险,不超过285毫升(近6两)时无生殖毒害风险。而30年年份酒长期日均摄入量不超过620毫升无明显致癌风险,不超过820毫升时无生殖毒害风险。

    • 杏林先锋 小编 2019-10-31 23:32 23:327楼

      高档酒 ,洋酒均可能会加入塑化剂。官商阶层的贪腐消费带动了国内外非法商人冒险(其实根本就没有冒什么险,这不,不了了之)。喝什么都不安全,尤其是牛奶,喝牛奶的量可不能与喝酒相比啊!所以说牛奶问题更加严重。当然,喝高档酒的都是高端人群,影响力更大。
      官员贪腐后不喝也不行,因为潜规则如此。商人为了生意不喝不行,同样是潜规则。
      解决方法:交通部门的禁酒令和习主席提出饭桌上反腐,理论上解决了官员们面对酒的困境。这好象是为了广大的官商着想啊!可是,也高一级别的贪腐形式没有进化形成之前,官商们会领情吗?
      据说,新一轮的贪腐形式已经改为高尔夫球运动了。嗯,这解决了吃的问题,提高到了运动,解决了前期积累的脂肪,好主意。

      ===========================================
      人头马等洋酒被曝塑化剂超标 成批滞留深圳码头

      新闻来源: 网易新闻 于March 02, 2013

      业内呼吁关注进口洋酒塑化剂问题

      在国内白酒市场因不断曝光的塑化剂超标问题而仍处风口浪尖之际,近日一则来自法国媒体的消息,把进口洋酒也带入了这场漩涡中。该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指出,至少有Camus(卡慕)、Frapin(法拉宾)、Remy Martin(人头马)三个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品牌产品因塑化剂超过中国规定标准而被挡在了中国国门外。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进口洋酒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货物来源复杂。此次事件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显示进口酒也存在的塑化剂问题,国内有必要加大对进口酒的塑化剂检测力度。

      人头马等洋酒成批滞留深圳码头?

      据法国《夏朗德日报》报道,近期一些法国干邑白兰地酒被装箱滞留在深圳码头。原因是酒中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含量严重超过了中国新出炉的塑化剂残留值方面的标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法国干邑白兰地酒的最大市场,并且数字一直在保持乐观增长。这次事件将对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出口造成不小的打击。

      报道中援引一位熟悉中国市场的知情人士称:“就在春节期间,至少有三个品牌被中国海关发现不符合塑化剂限值新规定。据我们所知是Rémy Martin,Camus和Frapin。”该人士还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问题,因为过去一年中这些都是中国市场主要进口的商品。

      报道还称,由于害怕造成灾难性的商业影响,所有的酒庄都尽量在这一问题上大事化小或者否认。 例如人头马的CEO帕特里克·皮亚纳声称:“我们的出口商品的程序规范。”另一位酒类出口贸易商称:“这是一个中国内部的政策问题。这不是很严重,它会得到解决。”

      被指塑化剂超标数倍

      事实似乎不是那么简单,一家知名进口烈酒中国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2月1日起,相关监管部门要求蒸馏酒进口商提交关于3类邻苯二甲酸盐(DEHP、DINP、DBP)残留值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而且每一批次都需要提交报告。该公司的烈酒产品经美国第三方机构检测相关物质检测值均为零。

      但据《夏朗德日报》报道,近期滞留深圳港或退回法国的干邑白兰地产品据中国方面检测,一些干邑白兰地陈酿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残留值可能超过30mg/kg。根据中国检验检疫局发给进口贸易公司的关于蒸馏酒3类邻苯二甲酸盐允许最大残留值标准,DEHP为1.5 mg/kg,DINP为9.0 mg/kg,DBP为0.3 mg/kg,那些被拒之门外的干邑白兰地产品已然超标数倍。早在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就曾透露,部分进口酒被检出微量的塑化剂残留,但未作进一步说明。

      “干邑”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也是法国最著名的葡萄产区。干邑白兰地是指在法国干邑或周边地区生产的白兰地。分析白兰地塑化剂严重超标问题,法国干邑当地认为,酿酒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小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白兰地是高度数的烈酒,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使用质量不佳的塑料输送管道导致酒液受到污染。与前一阵卷入塑化剂风暴的白酒企业观点较类似。

      进口酒业将受市场重新审视

      据统计,法国干邑地区的白兰地酒每年销往中国市场的数量超过4000万瓶。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之一,人头马君度公司本财年的一份报告也明确对中国市场寄予了厚望。

      洋酒行业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人头马中国某地区经销商大会透露,受到中国打击三公消费、经济疲软等因素影响,春节期间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今又被爆出酒品可能存在质量隐患,无疑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随着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洋酒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进口酒消费市场逐渐培育成型。除了外资酒业集团直接在中国注册设立子公司,更多的品牌通过授权国内代理商、经销商进入中国市场,货源渠道繁杂。

      进口报关抽检难以覆盖所有理化、微生物指标,质量把关可能存在漏洞。“其实,有些国内标准高于进口地标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此前进口酒质量问题很少在中国市场被提及,此次名牌干邑白兰地被曝光塑化剂严重超标,受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被曝光品牌,整个进口酒行业或许都将遭到重新审视。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