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欧狄沃,又称“O药”)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治疗,开启了国内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时代。一年来,以纳武利尤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肿瘤治疗的策略与格局,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研究结果显示,作为目前在NSCLC免疫治疗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的PD-1抑制剂,欧狄沃将晚期NSCLC患者五年生存率由过去的不到5%提高到16%,是化疗的3倍,至今未被超越。而在今年的AACR上,百时美施贵宝公布了一项纳武利尤单抗长期生存汇总分析结果,其中包括了迄今为止随访时间最长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017和057)的汇总分析结果:在6个月时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群体中,58%使用纳武利尤单抗的患者四年后仍存活,而使用多西他赛的患者仅为12%。在6个月时处于疾病稳定的患者中,19%使用纳武利尤单抗的患者四年后仍存活,而使用多西他赛的患者仅为2%。再次证实了免疫治疗能够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简称“NSCLC”)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作为一种突破性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可谓热潮滚滚,面对一些热议的话题,免疫时间记者在纳武利尤单抗上市一周年之际,与肺癌治疗领域领军人物、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就外界关注的现实疑惑进行深度交流。他坦诚地回应了媒体的“现实之问”。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吴一龙教授
权威对话
Q:肿瘤免疫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的可能,在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如何判断免疫治疗是否有效?
吴一龙:这是很多患者包括患者家属都关注的问题。判断是否有效有非常科学的标准,通常在用药1-2个周期(3-6周)后,患者需重新做影像学的评估,与未开始免疫治疗前的影像做比较。若肿瘤缩小30%以上,我们称之为有效,这是判断肿瘤治疗是否有效的一般标准。
但实际上,我们在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会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并没有缩小,甚至还会略微增大,但患者的体感非常好,也没有出现任何其他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在用药后感觉到症状改善,这样的患者多数是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就要非常小心并且继续追踪,因为这种假性进展到了一段时间后肿瘤还是会变小。
Q: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前是否需要进行PD-L1检测?
吴一龙:晚期NSCLC患者在二线治疗中,标准化疗失败且没有EGFR/ALK基因突变的患者,选择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无需依据PD-L1检测的结果,因为在二线治疗中,相比化疗,即使PD-L1没有表达的患者,纳武利尤单抗的疗效也比化疗好,而且毒性更低,获益明显。但K药是要检测PD-L1的,原因是两者临床试验设计不一样。但如果患者做了检测也有其意义,因为PD-L1越高表达,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就越大。CA209-003研究结果显示,PD-L1大于50%的患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5年生存率高达43%。
Q: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陆续上市,各种评价抗肿瘤药物疗效的指标,如OS、ORR等越来越多的被提及,您认为肿瘤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吴一龙:缓解率(ORR)仅代表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出现肿瘤缩小,但抗肿瘤活性并不都意味着患者长期生存。肿瘤治疗最终目标是长期生存,所以患者获益于抗肿瘤药物的最终指标还是总生存(OS)期。在免疫治疗上市之前,晚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5%,而CA209-003研究显示,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其5年期生存率提升至了16%,是化疗的3倍。肿瘤免疫治疗使得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是临床治愈的可能,这无论对于患者还是临床医生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Q:现在纳武利尤单抗是目前唯一有三个大型Ⅲ期临床研究来验证对鳞癌、非鳞癌以及中国人群疗效和安全性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这些国际以及针对中国人群的数据对临床实践有哪些特定意义?
吴一龙:严密设计的大型临床研究是客观评价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重要证据。纳武利尤单抗是全球开展最多临床研究的免疫治疗药物,在中国(CheckMate 078)以及全球(CheckMate 017/057) 的研究加总起来超过三千例患者,东西方人群的数据非常一致。也就是说,纳武利尤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稳定,无明显的人种差异。在中国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鳞癌患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的效果超越西方人群,用药后中位生存比西方人群多出整整3个月。这3个月的生存期延长,意义非常大,在国际上,判断一个药在临床上对患者真正有价值,至少要生存获益提高3个月,而且这3个月的延长是总体人群的生存获益,其转化为临床获益的提高则远远不止3个月。
Q: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我们该如何识别和有效管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
吴一龙:免疫治疗的毒副反应相对于化疗来说比较轻微,大部分在初期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因此医生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针对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我们近期也在讨论,希望能够增加一些观察指标,比如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心脏毒性,希望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找出从用药到出现心脏毒性的平均时间,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提前判断此类副反应可能出现的时间,以便于做出预判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Q:以PD-1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热潮方兴未艾,已有多个药物上市或即将上市,肿瘤免疫治疗规范化用药意义何在?
吴一龙:所谓的规范化治疗,最直接的就是按照适应证用药。大家都知道,所有药物都有适应证,适应证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评判诸多因素综合提出的。在2014-2015年期间,我当时曾认为从科学原理来讲,凡是抑制PD-1、PD-L1的药物大多相同,但5年过去了,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即便都是PD-1或PD-L1药物,每个也不尽相同。不管是药物毒性还是临床疗效,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PD-1单抗在临床上可相互代替,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严格按适应证用药,否则将对患者造成风险。
国家卫健委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版)》中也对特殊情况用药进行了规范,对于未在中国上市但全球已有获批适应证的药物,在患者知情同意且有副高以上医生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特殊用药。所以规范治疗的基础就是按照获批适应证进行治疗,遇到特殊情况,我们需考虑到全球的情况并结合国内的指导原则来指导临床实践。
编辑:罗晶
牵手医界大咖
聚焦学术前沿长按关注免疫时间
媒体合作、投稿建议
入群交流
扫码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