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肿瘤学研讨会I(集智同行专题会)
(The 1st Workshop of Mathematical Oncology)
广州,2019年12月5-6日
虽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这一危害最大,难治性和复杂性兼最高的疾病方面的进展甚为有限(https://cancerprogressreport. org/Documents/AACR_CPR18.pdf)。这一令人失望的状况与我们至今无法有效地数学诠释肿瘤临床行为和多重高内涵组学等多维数据的困境不无关联[1]。新近应运而生的为期5-10年的数学肿瘤学(Mathematical Oncology)路线图计划的开展,有望大幅完善用数学分析,建模(modeling)和模拟(simulation)等方法对日以指数规模增长,高度多维动态,复杂海量肿瘤临床数据的诠释,建立能够高效指导肿瘤的临床诊治的robust,精准的数学模型[2, 3]。 此计划的mission statement是:The dominant theme of this Roadmap is the personalization of medicine through mathematic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use of patient-specific clinical data to: develop individualized screening strategies to detect cancer earlier; make predictions of response to therapy; design adaptive, patient-specific treatment plans to overcome therapy resistance; and establish domain-specific standards to share model predictions and to make models and simulations reproducible
为此,我们邀请七位在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控制中数学分析,建模和模拟领域第一线奋斗多年的数学家(雷锦誌,清华;邹秀芬,武大;周达,厦门大学;孙小强,中山大学和赖秀兰,中国人民大学,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张世华,中科院数学所),四位进化生物学家(邱强,西北工业大学, 李志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黄石,中南大学)和分别在肺癌(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结直肠癌(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中心),鼻咽癌领域(马骏,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和血液肿瘤领域(黄晓军,北大人民医院)做出国际一流临床研究工作的临床工作者参加的第一届肿瘤数学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讨会,广州,2019年12月5下午-6日上午(中科大附一院朱景德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孙小强教授主办)。 会议地点: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中山大学北校区外宾接待室。 此次会议的主题,肿瘤临床行为和多重高内涵组学等多维数据充分分析的建模和模拟的数学方法优化和尝试。希望通过此会,我们可以就对2-3类肿瘤的的多维,时空多维数据的高品质数学分析,建模和模拟,得出能够显著提高对这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导的新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家与肿瘤临床专家们间的高效交流模式,在共识足够高的价值观,学术观和成事观的框架下,知行合一地推动针对临床需求合作研究是办此会的最为主要的motivation。希望数学家们在Mathematical Oncology Road Map Initiative的理念框架下,结合自己的工作,评估现有的数学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性,针对吴一龙,徐瑞华,马骏团队提出的临床需求和高品质的临床数据(不限于高内涵多重组学,时空思维动态的)建议多个高品质数学分析,modeling and simulation的方案,准备自己的报告和与会交流,讨论,继而会后知行合一的开展针对肺癌或结直肠癌的数学肿瘤学研究(与美国路线图计划同步,富有中国特色)。
与会人员
1,朱景德 | 中科大附一院 | 肿瘤生物学 |
2,雷锦誌 | 清华大学 | 肿瘤数学生物学 |
3,孙小强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肿瘤数学生物学 |
4,邹秀芬 | 武汉大学 | 肿瘤数学生物学 |
5,赖秀兰 | 中国人民大学 | 肿瘤数学生物学 |
6,周达 | 厦门大学 | 肿瘤数学生物学 |
7. 张刚强 |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 图像识别,人工智能 |
8. 张世华 | 中科院数学所 | |
9,吴一龙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10, 黄晓军 | 北大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 |
11, 马骏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12,邱强 | 西北工业大学 | 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 |
13,李志鹏 | 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 | |
14,周清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15,杨衿记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16,钟文昭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肺癌 |
17,张绪超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18,孙浩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19,刘思阳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20,程瑾瑜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遗传学 |
21,张嘉涛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22,王梓贤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内科,结直肠癌 |
23,周嘉莹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肺癌 |
24,黄石 | 中南大学 | 肿瘤进化 |
25,金颖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平台 |
26,赵齐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生物信息 |
27,陈衍行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生物信息 |
28,邓一术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人工智能试验的算法 |
29,唐玲珑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30. 柳娜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实验研究部,鼻咽癌 |
31. 黎映琴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实验研究部,鼻咽癌 |
32.陈雨沛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32. 雷媛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34.梁叶琳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35. 丁聪 |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 肿瘤放射治疗科,鼻咽癌 |
36. 秦键勇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 | 肿瘤内科 |
37. 常乘 | 国家蛋白质中心 | 生物信息 |
38. 李洋 | 国家蛋白质中心 | 生物信息 |
39. 刘小平 | 北大医学院 | 肿瘤生物学 |
40. 王树斌 | 北大深圳医院 | 肿瘤内科 |
41. 文文 | 上海东方肝胆 | 肝癌生物学 |
42. 常英军 | 北大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 |
43. 李扬秋 | 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
44. 陈存特 | 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 |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
45. 邓艳红 | 中山大学附六院 | 肿瘤内科 |
与会数学家的学术简介
1,雷锦誌,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做博士后,2003年博士后出站后进入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2004 -2005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2005.7-12 访问 McGill University, 开始从事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从应用数学到生理学、生物物理、癌症系统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蛋白质折叠问题、发育生物学中 Morphogen gradient 的鲁棒性问题,动态血液病,基因调控网络,表观遗传、癌症演变的动力学等。在 PNAS, Cancer Research, Biophysical Jour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提出了关于异质性干细胞增殖体系的数学模型框架,对造血系统动力学和肿瘤演变过程的多尺度计算建模研究有深刻的理解。
2,邹秀芬,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系统生物学。在病毒感染、免疫与癌症的多尺度建模,癌症的异质性建模与定量分析,癌症与脂肪酸代谢的分子机制,癌症的控制与药物靶标识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SIAM on Applied Mathematic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BMC bioinformatics”等国际重要期刊。
3,周达,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概率统计系主任。2011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专业概率统计,2011-13年在清华信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计算生物学。2018-19年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生物学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进化动力学以及肿瘤异质性建模方面的研究,在PLOS Computationl Biology,BMC Cancer,Journal of Theotetical Biology, Physical Review E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被肿瘤进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哈佛大学Martin Nowak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ose Onuchic教授的论文所引用。
4,孙小强于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学习计算生物学,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系统生物学,在肿瘤耐药的演化动力学模型、分子网络机制和多尺度建模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IF=9.101,2篇)、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IF=4.5)、Biomaterials(IF=10.273,2篇)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研究成果被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家Philip K. Maini(英国皇家学会/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生物数学教授)等知名学者以及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和Science Advance等著名学术杂志引用和报导。
5,赖秀兰,2014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应用数学系,2014-2018年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科学研究院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数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问题预测模型的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面研究,主题包括关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的数学建模研究、细胞内物质传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多尺度模型研究、感染者体内病毒动力学研究等。在肿瘤治疗方面主要利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了在肿瘤联合治疗中药物之间的协同性、拮抗性、给药顺序、副作用等相关问题。以第一作者在PNAS, BMC System Biology, PLoS ON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DCDS-B 等SCI核心期刊发表20篇论文。
6.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教授,副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担任中国图学学会图学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医学图像处理专委会主任。近年来围绕机器学习与脑影像智能分析及其在脑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发表论文200 余篇,被SCI 收录100 余篇。部分第一/通讯论文发表在领域内重要国际期刊,如IEEE TPAMI、IEEE TMI、IEEE TIP、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以及重要国际会议,如NIPS、MICCAI、IJCAI、AAAI、CVPR、KDD等。据Google Scholar 统计,论文已被国际同行引用10000 余次。目前担任《Pattern Recognition》、《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PLOS ONE》、《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应用》等期刊编委,担任国际学术会议IDEAL’16、MLMI’13/14程序委员会主席。研究成果获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第四完成人)、二等奖(2016,第一完成人)各一项,以及一流国际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2006-2010“Most Cited Article”奖暨2007-08 双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奖、国际会议PRICAI’06 、STMI’12和BICS’16 最佳(学生)论文奖。2014-2018 连续5 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引学者榜。
7,张世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优化、统计、机器学习与生物信息学交叉研究,主要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IEEE TPAIM、IEEE TKDE、IEEE TFS、AoAS等杂志。目前担任BMC Genomics等杂志编委。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8,黄石,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79至1983年在复旦大学获得遗传学学士学位,CUSBEA第三期(1984)公派出国留学生,于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并于1992年被任命为美国圣地亚哥Burnham Institute 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998年升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2009年回国后至今担任中南大学教授。黄石教授的实验室首先发现了RIZ肿瘤基因和PRDM家族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并确定了它通过表观遗传学调节在高肉低蔬菜饮食(西方式饮食)增加癌症患病风险中的作用。从2003年起,黄石教授开始了他对遗传和表观遗传在生物复杂性进化中相互关系的原创性研究。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种内变异度上限理论(maximum genetic diversity theory),这一理论解决了主流进化理论不能解释分子进化中的遗传等距离现象以及不能解释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这些重要问题。
9,常乘,现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肿瘤信息学。2010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军事科学院并留所工作至今。在蛋白质组学定量、差异蛋白质筛选、定量结果富集分析及可视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算法,研发了有标定量工具SILVER,无标定量算法LFAQ,综合性定量软件包PANDA以及定量结果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工具PANDA-view,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工具PPIExp,蛋白质相互作用文献挖掘工具PPICurator;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一项,参与973、863、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多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Bioinformat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Proteom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曾获2016年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优秀青年学者报告奖”。
10,李杨,现为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军事科学院并留所工作。研究方向为翻译后修饰网络的信息学构建和分析,在泛素化修饰网络信息学构建和位点进化分析,骨丢失相关基因数据库构建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发表了首个泛素连接酶底物相互作用浏览器UbiBrowser。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PeerJ杂志各发表论文一篇。UbiBrwoser发表后,被胶质母细胞瘤机制研究、脊髓瘤研究和肿瘤泛癌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引用。
1,吴一龙,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CSCO前任理事长;CTONG主席;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医学部主任委员;国际肺癌研究会理事会核心成员。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杰出科学奖、吴杨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是国际上有影响的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被SCI、EI、Mediline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临床肿瘤学》、《自然·遗传学》等。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22本著作。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科技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黄晓军,博士生导师,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血液病专家。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兼任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国际白血病比较研究组织(IACRLR)全球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国自然“杰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300余篇,包括New Engl J Med、Lancet Oncol、J Clin Oncol、Blood、Leukemia、BBMT和BMT等,入选2014-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移植领域的相关成果被美国、英国骨髓移植协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共28项国际指南或共识引用;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任《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副主编, Chin Med J (Engl)副主编, Annals of Hematology高级编委;Blood,BMT及Blood Reviews的Editorial Board。牵头制定17项指南/共识,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生60名,硕士生10名,北京市拔尖人才2名、科技新星1名,省级突贡专家1名.
3,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博士生导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粤百杰。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物审评咨询专家。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及抗癌药物研究,已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的SCI论文1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aterials》、《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Gut》、《Cell Research》、《Hepat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等。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4,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务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唯一通讯/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00余篇,包括国际排名第一的肿瘤学杂志N Engl J Med、Lancet、Lancet Oncol(4篇)、J Clin Oncol(1篇)、Br Med J(1篇)、JAMA Oncol(2篇)、Ann Oncol(2篇)、Nat Commun 、Clin Cancer Res(3篇)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十大进展、广东省南粤创新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第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广东省第十届丁颖科技奖。
5,杨衿记,肿瘤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主任/肺一科主任。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会(CSCO)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分会主委。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奖获得者;2018年“广东好医生”获得者。近6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第一或通信作者SCI论著20余篇。以共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次、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研国家科技部慢病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在研省自然科学基因面上项目1项、“登峰计划”项目1项。
6,周清,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肿瘤中心肺三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秘书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有深入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4.106分,单篇他引109次。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和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译译著一部,参加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7,钟文昭,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青委副主委,肺癌专业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华医学会肿瘤早诊学组副组长;JTO associate editor。主要方向以肺癌外科为主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IIIA期N2肺癌、肺部孤立结节 /肺腺癌/GGO 分类诊断和处理、胸腔镜微创肺癌根治术、肺癌病理分类和临床实践、人工智能影像-液体活检肺癌早筛分诊系统等;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靶向耐药分子 T790M 分子演化-2010;肺腺癌分子演化-2013;高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 DLL3 分子异质性-2016;肺 癌精准治疗影响组学-2018)。SCI 第一和通讯共 24 篇,总影响因子为 164.109 分,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 36.42 分(Lancet Oncology),其中 10 分以上文章 5 篇,5 分以上 10 篇,自 2010 年起主持国家自然基金 4 项, 包括“双青人才计划”和“登峰计划”,在研基因总额达 1615 万。
8,张绪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遗传学、肿瘤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要从事肺癌的分子标志物研究,着重在EGFR、KRAS、ALK等临床分子检测及肿瘤发生和耐药机制方面开展研究。兼任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CAP) 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 会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多项。参与“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Molecular Cancer等杂志发表及参与发表SCI文章数篇。
9. 柳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获第十一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围绕鼻咽癌分子分型和转移机制开展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近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著3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2篇)、Ann Oncol、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18年度中国临床肿瘤学十大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基金,作为参与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10,王树滨,肿瘤药理学博士、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学科带头人、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负责人;深圳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 MDT专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精准医学协会副理事长。荣获深圳市十大优秀医学专家。近5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项,临床试验10余项。临床工作长期从事乳腺癌和大肠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领域,基础研究专注于肿瘤耐药机理和逆转药物的开发研究。
11,李扬秋,暨南大学研究员(Ⅱ教授),博士生导师,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从事血液肿瘤T细胞免疫及靶向治疗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0多项。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和二等奖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1项。
12常英军,男性,47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长期从事恶性血液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任北大医学部血液学系主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承担“863”、国自然面上项目等课题10项。任《J Hematol Oncol》、《Advance in Therapy》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Lancet》及《Lancet Haematol》等20余种国际杂志的审稿专家。在J Clin Oncol, Bloo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13,文文,男,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近十年来来主要从事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肝癌分子标志物和分子分型研究。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和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基金3项。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得第十届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担任Cancer Letters、《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
14, 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七年制毕业,曾留学美国Fred Huchintson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围绕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开展,主导直肠癌的FOWARC研究结果入选2015年及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口头报告,并两次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5,秦健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关注癌症生存者的健康管理、癌症相关症状控制,对抗癌药物治疗/身心症状控制/健康生活方式领域有系统深入的钻研。关注癌症康复问题,发起组织翻译了《NCCN癌症生存者指南》2016版(首次中文翻译),负责中国科协科普丛书《癌症知多少.肿瘤康复》自我管理篇组稿,并执笔该书《带瘤生存管理》部分的编写。关注系统生物学,主笔英文教材《肿瘤学概论》内分泌与免疫治疗部分的写作;参与编写上海交大版《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负责《精准医疗数据管理》一章的组稿工作,执笔概论与展望部分。科研上关注体能活动抗癌效应的分子机制。临床实践中,基于免疫视角对癌症生存者问题有系统深入的思考,曾长期关注计算机技术在临床肿瘤实践中的应用。
会议信息
会议日期:2019年12月5日下午-12月6日上午
会议地点: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中山大学北校区外宾接待室
周边酒店:广州邮电大厦 (商务房500元一晚);广州远洋宾馆(商务房500元一晚)。
交通路线:12月5日前会发送微信定位至微信群中,导航可达。
会议时间; 会议不提供中,晚饭
5日下午13:30-18:30,
6日上午8:00-11:30
(建议5日12点前抵达广州,直接到会场)
1. Weinberg, R.A., Coming full circle-from endless complexity to simplicity and back again. Cell, 2014. 157(1): p. 267-71.
2. Rockne, R.C. and J.G. Scott,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Oncology. JCO Clin Cancer Inform, 2019. 3: p. 1-4.
3. Rockne, R.C., et al., The 2019 mathematical oncology roadmap. Phys Biol, 2019. 16(4): p. 0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