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脑中风)
    • John&Johnson 2019-12-21 13:40 13:40
    256
    0
    一、名词解释
    脑中风: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出血: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 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 30%~40%。

    脑梗塞: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栓塞: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 15%-20%。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 30 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 2 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 CT 及 MRI 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脑中风后遗症: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严重脑损伤: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二、脑中风预防

    1.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 6 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 8 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2.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性。

    3.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 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 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 5—8 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 高血压病人研究表明,无论是收缩压高还是舒张压高,只要高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引发脑中风。因此,血压很高的人,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应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 心脏病病人统计发现,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细菌性心肌膜炎以及心脏瓣膜疾病的人,或者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容易出现血栓,引发脑中风。
    ◆ 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容易出现高血压,这些都是引发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有些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过多,血液变得黏稠,很容易出现血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 酗酒的人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每天摄入酒精的量超过 60 克,就有可能发生脑中风。

    ◆ 吸烟的人吸烟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并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容易引发脑中风。但吸烟对脑血管的影响是暂时的, 只要停止吸烟 2 年以上,就可使脑中风的发生率大大下降。
    ◆ 脑血管畸形的人有些人脑血管有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先天性血管壁缺陷,他们可能平时没有症状,但极易患出血性脑中风。
    ◆ 过食咸食的人国外有人用白鼠作试验,发现进食大量咸食的白鼠 15 个星期后全部死亡。病理解剖发现,这些白鼠大脑都有小区域性坏死。分析认为, 吃盐太多可造成脑动脉损伤和狭窄,从而引发脑中风。
    ◆ 习惯性便秘的人老年人动脉多硬化,大便多燥结。排便用力容易使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升高,这样就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发生脑中风。
    ◆ 体内缺镁的人镁在人体内能延迟血小板凝集,有一定抗凝作用。缺镁时这种作用就会减弱,易形成脑血栓。镁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脂蛋白含量,因而能降低血脂,预防脑动脉硬化。为防止缺镁,科学家们建议成年男子每天摄入镁的量不应少于 350mg,女子不应少于 300mg。绿叶蔬菜、各种谷物、海味食品,特别是大豆、杏仁,含镁量比较多,应多吃些。
    ◆ 用药不当的人如果高血压病人过量服用降压药,可使血压急剧下降,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某些镇静药,如安定、氯丙嗪等,用量过大也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三、脑中风发病率:
    中国卒中协会 25 日首次发布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 130 万,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在我国,每 1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 21 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 270 万,且每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报告指出,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 3 位,女性排名第 2 位。

    四、脑中风治疗
    降脂药物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胆固醇水平正常伴有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卒中高危患者,推荐用他汀类药物治 疗,以减少卒中/TIA 风险。
    有缺血性卒中/TIA 的患者,应尽早完善血脂检查。LDL-C2。6mmol/L 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或有动脉栓塞证据,以及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TIA 的高危患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药物治疗,将 LDL-C 降至 2。1mmol/L 以下,或将 LDL-C 降低 40%以上,并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现有资料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他汀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临床症状及 ALT、AST 及肌酸激酶(CK)变化,如出现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应减量或停药观察。

    2    抗凝药物

    临床上对房颤、频繁的一过性脑缺血性发作(TIA)或椎 2 基底动脉 TIA 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抗凝的首选药物,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卒中患者均需进行颅内外血管检查,包括脑血流图、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CT 血管成像等。对于合并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卒中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如果患者因房颤、夹层动脉瘤等拟长期应用华法林时,可以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于瘫痪程度重、确认必须长期卧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如无出血倾向,建议小剂量皮下抗凝预防静脉血栓。
    低分子量肝素一般优于普通肝素,但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用普通肝素。对脑静脉系统血栓,临床确诊后应对症处理,积极寻找病因,并在相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

    3    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9%,舒张压每增加 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6%。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 ARBs 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ARBs 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长期应用有利于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长效钙拮抗剂(CCB)不仅有较好的平稳降压作用,还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长效 CCB 可作为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

    4    rt-PA 药物
    超早期缺血性卒中应该使用 rt-PA 类药物进行溶栓治疗。rt-PA 类药物是目前被证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循证医学证明,对符合适应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 3 小时内静脉给予 rt-PA 溶栓治疗,疗效优于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溶栓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院,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来操作。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