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组织急性渗出性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理化因素、过敏因素等引起,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病因及分类——解剖及病因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2.医院获得性肺炎 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在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肺炎。其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见。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肠杆菌等。
肺炎的特点
咳嗽、咳痰+原呼吸道症状加重+浓痰或血痰+胸痛+发热
想想感冒轴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不治——肺炎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
本病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感染发病。
肺炎链球菌在干燥痰中可存活数月,但经阳光直射1小时,或加热至52℃ 10分钟,即可杀灭,对苯酚等消毒剂也较敏感。
肺炎链球菌肺炎病人的护理——大叔的故事
临床表现=淋雨受凉+疲劳+胸痛+高热(39~41℃稽留热)+铁锈色痰+青霉素治好+无后遗症+叩诊呈浊音★
(三)辅助检查
血象 | 计数可达10~20×109/L,N比例↑,在80%以上,伴有核左移和(或)细胞内中毒性颗粒 | |
X线 | 早期 | 肺纹理增多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 |
病情发展 | 肺段或肺叶出现淡薄、均匀阴影 | |
实变期 | 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 | |
消散期 | 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而呈“假空洞”征,3~4周后才完全消散 |
(四)治疗原则
抗炎 | 首选青霉素治疗,疗程一般为7天,或热退后3天即可停药 | |
对症 | 退热 | 尽量不用退热药(大量出汗影响临床判断) |
吸氧 | 低氧血症者,予吸氧,必要机械通气 | |
休克型肺炎 | 首要 | 补充血容量 |
抗炎 | 广谱抗生素联合、大剂量、静脉给药 |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感染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3.疼痛 与胸膜炎症有关
(六)护理措施★
1.缓解不适,促进身心休息
一般护理 | 应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 |
高热寒战 | 以暖水袋或电热毯等保暖 |
高热者 | 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置冰袋,或乙醇擦浴降温,退热需补液,防止虚脱 |
胸痛 | 嘱病人患侧卧位 |
2.促进排痰,改善呼吸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尿量的变化,下列情况应考虑有休克中毒型肺炎的可能:
①出现精神症状;
②体温不升或过高;
③心率>140次/分;
④血压逐步下降或降至正常以下;
⑤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冷汗多,发绀,少尿或无尿;
⑥白细胞过高 (>30×109/L)或过低(<4×109/L)
4.休克中毒型肺炎的抢救与护理
一般护理 | 病人应平卧,头部抬高15°,保温、给氧 | |
静脉通路 |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根据CVP调整输液速度 | |
观察 |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 | |
抗休克与抗感染治疗 | 纠正血容量 | 补充水分,先静脉输入5%糖盐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维持血容量 |
血管活性药 | 异丙肾 | |
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 如血容量已补足而24h尿量<400ml,应考虑有肾功能不全 | |
监测血气及电解质 | ||
抗感染治疗并注意不良反应 |
(七)健康教育
1.宣传肺炎知识,强调预防,注意锻炼身体。
2.指导加强营养,充分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
3.纠正吸烟等恶习,避免受寒、过劳、酗酒等诱因。
4.对老年人及慢性病的病人需要保暖。
5.对出院后需继续用药的病人应做好用药指导,告之复诊时间及复诊时应携带的有关资料(如X线胸片)。
三、小儿肺炎病人的护理
概述: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也是我国5岁以下小儿死因的第一位,为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
病理分类 |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等 | |
病因分类 | 感染性 | 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支原体、衣原体、原虫性肺炎 |
非感染性 | 吸入性、过敏性肺炎 | |
病程分类 | 急性肺炎 | 病程<1个月 |
迁延性 | 病程1~3个月 | |
慢性 | 病程>3个月 | |
病情 | 轻症肺炎、重症肺炎 |
(一)病因
内因 | 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健全,加上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易患肺炎 | |
环境因素 | 肺炎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空气污浊、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 | |
病原体 | 病毒 | 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其次是腺病毒 |
细菌 | 肺炎链球菌多见 |
(二)临床表现
1.轻症肺炎 仅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和相应的肺部体征。
发热+咳嗽+气促+萎靡不振+三凹征
2.重症肺炎★
=呼吸症状+全身中毒+循环、神经、消化S受累
循环S | 心肌炎 | |
肺炎合并心衰 | 1)呼吸加快(>60次/分);2)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发绀;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脏迅速增大;6)尿少或无尿 | |
神经S | 烦躁或嗜睡+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 |
消化S | 食欲减退、呕吐或腹泻+肠鸣音消失 |
链接——关于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按医嘱静脉注射西地兰
B.取坐位,两腿下垂
C.持续低流量吸氧
D.遵医嘱吗啡皮下注射
E.遵医嘱静脉注射氨茶碱
答案:C
3.并发症 (了解)
若延误诊断或病原体致病力强者可引起并发症。如在肺炎的治疗中,中毒症状及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脓胸、脓气胸、肺大疱等并发症的可能。
4.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1)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肺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伴有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临床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骤、喘憋明显,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肺部体征出现早,以喘鸣音为主,还可听到细湿啰音。2)毛细支气管炎:有喘憋表现,但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
(2)腺病毒肺炎:以腺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临床特点:1)本病多见于6个月~2岁幼儿。2)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达39℃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重症可持续2~3周。咳嗽频繁,可出现喘憋、呼吸困难、发绀。3)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多在发热4~5日后开始出现肺部湿啰音,以后因肺部病变融合而出现肺实变体征。4)胸片改变出现较肺部体征为早,特点为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病灶吸收需数周至数月。
(3)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是症状与体征不成比例。起病多较缓慢,学龄期儿童多见,学龄前期儿童也可发生。刺激性干咳为突出的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常有发热,热程1~3周。而肺部体征常不明显。中毒症状也不重。部分患儿出现全身多系统的损害,如心肌炎、脑膜炎、肝炎、肾炎等。肺部X线分为4种改变:1)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表现;2)支气管肺炎改变;3)间质性肺炎改变;4)均一的实变影。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多呈弛张热,婴幼儿可呈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啰音,易并发脓胸、脓气胸。常合并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降低;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并有核左移。
2.病原学 可做病毒分离或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50%~70%的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呈阳性。
3.胸部X线 早期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片阴影,可融合成片。
(四)治疗原则
原则 | 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 |
控制感染 | 原则 | 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重症患儿宜静脉给药 |
用药时间 | 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消失后3天 | |
抗病毒 | 选用利巴韦林 | |
对症治疗 | 止咳,平喘,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改善低氧血症 | |
其他 | 激素 | 中毒症状明显或严重喘憋等较重患儿可用 |
穿刺 | 脓胸和脓气胸者 |
(五)护理问题
气体交换受损 | 与肺部炎症有关 |
清理呼吸道无效 | 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痰液黏稠有关 |
体温过高 | 与肺部炎症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 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加有关 |
潜在并发症 | 心力衰竭等 |
(六)护理措施★
环境与休息 | 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以50%~60%为宜。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 |
氧疗 | 适用 | 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等缺氧时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指导咳嗽、清除分泌物、祛痰平喘 | |
发热 | 监测体温,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及时护理 |
氧疗 凡有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面色灰白等情况时应立即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应湿化,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缺氧明显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人工呼吸器,应定时评估给氧效果并记录。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帮助患儿取舒适的体位并经常更换,指导和鼓励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定时翻身拍背,帮助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方法是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根据病情或病变部位可进行体位引流。
(2)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应用超声雾化或蒸汽吸入;分泌物过多影响呼吸时,应用吸引器吸痰。
(3)遵医嘱给予祛痰剂、平喘剂。
(4)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影响呼吸。喂哺时应耐心,防止呛咳。重症不能进食时,给予静脉输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滴注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5)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炎症、改善通气,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续表:
密切观察病情 | 肺炎合并心衰 |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心率增快(>160~180次/分)+心音低钝或奔马律+肝脏短期迅速增大 |
肺水肿 | 粉红色泡沫痰(取坐位+双腿下垂+吸入20~30%乙醇湿化氧,间歇吸入,<20min) | |
脑水肿、中毒脑病 | 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 | |
脓胸或脓气胸 | 病情突然加重+体温升+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烦躁不安 | |
肠麻痹和胃肠出血 | 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便血 |
(七)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弱多病的患儿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使患儿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