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异质性,除高尿酸血症外可表现为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尿路结石。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合并发生,继发性则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病率差异较大。临床上仅有部分高尿酸血症病人发展为痛风,在酸性环境下,尿酸可析出结晶,沉积在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组织,造成组织病理学改变,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和痛风石等,痛风性肾病是痛风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之一。原发性痛风少数为尿酸生成增多,大多数由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痛风病人常有家族史,属于多基因遗传缺陷。
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 |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 |
急性关节炎期 | 急性关节炎是痛风首发表现,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疼痛剧烈(常饮酒、感染等诱发) |
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 |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表,常见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多见关节远端,表现: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变性,严重时患处皮肤发亮、菲薄,破溃则有豆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形成瘘管时周围组织呈慢性肉芽肿,虽不易愈合但很少感染 |
肾脏病变 | 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早期仅有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呈持续性,伴有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夜尿增多,晚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少数病人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最初24小时尿酸排出增加 |
辅助检查
血尿酸 | 正常男性为150~380μmol/L;女性为100~300μmol/L,男性>420μmol/L、女性>350μmol/L为高尿酸血症 |
尿尿酸 | 临床少用 |
滑囊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 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
X线 | 急性关节炎期可见非特征性软组织肿胀;慢性期或反复发作后可见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圆形或弧形的骨质透亮缺损 |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 饮食治疗 | 控制饮食总热量;限酒和高嘌呤食物(心、肝、肾等动物内脏)的大量摄入,饮水>2L促进尿酸排泄,尿PH≥7.0 |
运动治疗 | 适当运动,防止超重和肥胖 | |
避免病因及诱因 | 慎用噻嗪类利尿药 | |
高尿酸血症 | 排尿酸药 | 用药期间应多饮水,碳酸氯钠(碱化尿液)3~6g/d;剂量小剂量逐步递增 |
注意事项 | 胃肠道刺激、皮疹、发热、肝损害、骨髓抑制等,肾功能不全者剂量减半 | |
急性关节炎期治疗 | 秋水仙碱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 |
其它 | 非甾体药,激素(其它药物无效时用,起效快,缓解高,但停药易“反跳”) |
护理问题
疼痛(关节痛) |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炎症反应 |
躯体活动障碍 | 关节受累、关节畸形 |
知识缺乏 | 缺乏与痛风有关的饮食知识 |
护理措施
休息与体位 | 急性关节炎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疼痛缓解72h后,逐渐恢复活动 |
局部护理 | 发病24h内可使用冰敷或25%硫酸镁湿敷(减少渗出,消除肿痛),24h后可热敷 |
饮食护理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每天热量应限制在5020~6276kJ/d(1200~1500kcal/d)。蛋白质控制在1g/(kg·d),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 |
病情观察 | 疼痛的部位、性质、间隔时间等 |
心理护理 | 病人可能由于疼痛影响进食和睡眠。疾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畸形和肾功能损害,思想负担重,常表现情绪低落、忧虑、无望,护士应向其宣教痛风的有关知识,讲解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及控制高血尿酸血症的方法,帮助病人建立控制疾病的信心,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
用药护理 | 按时吃药,注意不良反应,嘱病人多饮水 |
健康教育
1.知识宣教
2.心理护理
3.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进食高蛋白和高嘌呤的食物,忌饮酒,每天至少饮水2000ml,特别是在用排尿酸药时更应多饮水,有助于尿酸随尿液排出。
4.运动指导 教育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适度运动,注意保护关节。①运动后疼痛超过1~2小时,应暂时停止此项运动;②使用大肌群,如能用肩部负重者不用手提,能用手臂者不要用手指;③交替完成轻、重不同的工作,不要长时间持续进行重体力工作;④经常改变姿势,保持受累关节舒适,若有局部温热和肿胀,尽可能避免其活动。
5.自我保护的指导 自我观察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