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癔症
    • Wen 2019-12-22 03:23 03:23
    183
    0

      癔症是啥?疑神疑鬼、歇斯底里等都是癔症。
      例:一个班级如果有些食物中毒的症状,往往会引起其他那些没有吃过这种食物的其他小孩子表现同样症状,这种意念病态的传递。
      再例:对“大仙”“砖家”的盲目崇拜,传销…
      其实神马都是浮云,根源来自暗示……
      
      一、病因(无考点)
      1.精神因素 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分离(转换)性障碍。
      2.遗传学 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是一种多因素遗传模式。
      3.神经生理学解释 一是基于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改变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二是基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临床上表现为情感爆发、抽搐发作,以及本能活动和自主神经的症状。
      4.病理心理学解释 转换,泛指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分离,是一种积极的防卫过程,它的作用在于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和思想从意识中排除掉。
      导学  

    癔病

    分离症状

    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症状

    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分离身份,精神转换躯体
      二、临床表现
      (一)分离障碍
      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以及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1.分离性遗忘症 病人没有脑器质性损害,而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突然失去记忆;被遗忘的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例如:
      个体经历或见证的创伤性经验(如躯体或性虐待,强奸,自然灾害)
      重大生活应激(如遗弃,所爱去世,经济上的麻烦)
      巨大的内心矛盾(内疚驱使的冲动所致的麻烦,无法解决的人际矛盾,犯罪行为)
      
      2.分离性神游症 病人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到外地以新的身份生活。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之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
      
      3.分离性木僵状态 
      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
      
      4.分离性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恍惚状态表现为明显的意识范围缩小,当事人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其注意和意识活动局限于当前环境的一两个方面,只对环境中个别刺激产生反应。  

    典型的恍惚状态

    见于催眠,巫术或迷信活动中施术者与“鬼”、“神”进行交往之际,以及某些气功所诱导的入迷状态

    附体状态

    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如果其身份为神灵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

      
      5.分离性身份障碍 病人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各有其记忆、爱好和行为方式,完全独立,交替出现,互无联系。
      
      6.其他分离障碍  

    类型

    特点

    备注

    情感爆发

    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意识障碍较轻,哭啼、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扯头发或以头撞墙

    为发泄内心,历时数十min即可安静下,事后可有部分遗忘

    分离(转换)性障碍性假性痴呆

    精神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

    最简单的问题和自身情况都不能正确回答,给人以呆滞的印象;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

    Ganser综合征

    病人有轻度意识模糊,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的回答

    2+2=3,牛有五条腿

    童样痴呆

    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表现为儿童样的幼稚语言、表情和动作

    把周围人称呼为“叔叔”、“阿姨”

    分离(转换)性障碍性精神病

    表现为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以及人格解体等

    严重创伤后突然起病

      (二)转换障碍(精神转换躯体)
      1.运动障碍 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运动。  

    肢体瘫痪

    可表现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弛缓

    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

    肢体粗大颤动或不规则抽动,肌阵挛则为一群肌肉的快速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

    起立不能、步行不能

    双下肢可活动,但起立不能,也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呈雀跃状跳行

    缄默症

    病人不用言语表达意见或回答问题,但可用书写或手势与人交谈

    失音症

    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或只能用耳语或嘶哑的声音交谈

      
      2.痉挛障碍
      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一阵阵抖动,或在床上翻滚,或呈角弓反张姿势。但无咬破舌头或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症状缓解。
      
      3.感觉障碍 可表现为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  

    视觉障碍

    可表现为弱视、失明、管窥、同心性视野缩小、单眼复视。常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治疗,突然恢复正常。分离(转换)性障碍性失明病例,视诱发电位正常

    听觉障碍

    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电测听和听诱发电位检查正常

      4.混合障碍 以上三类症状可在同一病人出现。  
      三、治疗原则(了解)
      1.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初次发病者,合理的解释,配合理疗和语言暗示,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已数周,有反复发作倾向者,宜根据病情制订精神治疗与药物和物理治疗相配合的整体治疗计划。
      2.在诊断基本明确以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往往会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
      3.在接触病人和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环境中的不良暗示。过多的人围观、对症状过分关注,对病人病情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紧张不安,都会使病人寻求注意的倾向增强,从而使病情恶化。
      4.本病是一类容易复发的疾病,及时消除病因,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性质有正确了解,正视存在的个性缺陷,改善人际关系。  
      四、护理问题
      1.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2.部分自理能力缺陷
      3.预感性悲哀
      4.舒适的改变  
      五、护理措施(了解)
      1.护理评估
      (1)躯体功能
       1)生命体征、全身营养状况、睡眠情况(有无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规律改变)。
       2)是否有器官、肢体功能障碍(如单瘫、截瘫、偏瘫以及失语、失声、失聪、视力障碍、感觉过敏、减弱或消失、顽固性的呕吐和过度换气等),程度如何(有无肌肉萎缩)。
      (2)心理社会功能
      1)病前性格特点,是否有自恋倾向、多疑、对自身关注过多等,是否容易接受暗示。
      2)有无明显的精神因素,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
       3)家庭环境氛围,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属对其疾病的态度如何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4)患者受教育程度,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程度,正确与否。
      5)观察躯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无改变,改变的相关因素有哪些,暗示效果怎样。
      2.接纳病人并接受其症状,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保持不批判的态度来接纳病人躯体症状,要给予恰当的关心和照顾,需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和感受。
      3.在病人疑病的相关问题上,要遵循科学依据,医、护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防止医源性的不良影响。
      4.熟练地应用支持性心理护理,以科学合理的解释,鼓励和帮助病人寻找与症状出现的相关心理因素和生活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病人心理的影响;引导病人学会放松,调试心态的方法,减轻压力造成的焦虑情绪。
      5.保证病人的入量和营养;协助病人料理生活,但要以暗示法逐渐训练病人自身的生活能力;观察用药情况,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医生和给予相应的处理。
      6.鼓励其多参加工娱治疗活动,发泄过多的精力,转移注意力,转移对躯体的注意力,并且在活动中使病人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六、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端正家属对病人的态度,教给家属暗示治疗的原则和技巧。
      2.注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不要给病人施加更大的压力;尊重、关心病人但不能过于强化症状。
      3.对病人非适应性行为经常予以迁就或不适当强化,均不利于康复。


    1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