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与过敏性紫癜
ITP | 过敏性紫癜 | |
发病机制 | Plt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 为免疫因素介导的一种全身血管炎症 |
Plt计数 | <20×109/L | 多正常 |
Plt形态 | 异形、巨大形 | 正常 |
治疗 | 激素(首选);止血;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 抗过敏;抗组胺;激素(腹型关节型效果好);免疫抑制剂;对症治疗 |
骨髓检查 |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 正常 |
凝血 | BT时间延长,CT正常 | 凝血功能正常 |
其它检查 | 血小板上和血清中存在大量抗血小板抗体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半数以上阳性 |
出血特点 | 见临床表现 | 典型四肢皮肤紫癜最常见,可伴腹痛儿童多见、关节肿痛和(或)血尿 |
过敏性紫癜病人的护理
(―)病因
1.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2.食物:主要是机体对异性蛋白质过敏,如鱼、虾、蟹、蛋及乳类等。
3.药物
4.其他,如花粉、尘埃、昆虫咬伤、寒冷刺激及疫苗接种等。
(二)临床表现
单纯型(紫癜型) | 最常见。反复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多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经7~14日消退 |
腹型 | 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发作时可因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及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急腹症 |
关节型 | 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多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反复发作,呈游走性,数月内消退,不留后遗症 |
肾型 | 紫癜后1周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
混合型 | 具备2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称混合型 |
(三)辅助检查
部分病人束臂试验阳性,毛细血管镜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及渗出性炎症。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及凝血各项试验均正常。
(四)治疗原则
1.可选用抗组胺药,如异丙嗪、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扑尔敏)及静注钙剂等。
2.增加血管壁抵抗力,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的药物,如大剂量维生素C、芦丁。
3.糖皮质激素,对腹型和关节型疗效好,常用泼尼松,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疗效不佳用免疫抑制剂。
4.肾型可用免疫抑制剂。
(五)护理问题
1.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有关。
2.疼痛 腹痛、关节痛与过敏性紫癜累及胃肠道和关节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肾功能损害。
(六)护理措施
急性期 | 应卧床休息,少吃鱼虾,牛奶等 |
症状护理 | 安静环境,对症处理 |
病情观察 | 皮肤出血的部位及范围;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有无伴随症状,粪便颜色;关节局部肿、热、痛的情况;尿液的颜色变化,尿常规检查结果 |
用药护理 | 说明激素副作用,嘱应用环磷酰胺患者多饮水,观察小便量及色泽 |
(七)健康教育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花粉季节,过敏体质者宜减少外出,外出时应戴口罩。
2.指导病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3.饮食宜清淡,主食以大米、面食、玉米面为主,多食瓜果蔬菜,鸡蛋、牛奶、鱼、虾、蟹及其他海产品等应绝对禁忌。
4.不慎接触过敏原,仔细观察反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