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抗肿瘤药物大多会同时引起血小板降低,以血小板减少为剂量限制性毒性的药物主要有卡铂、健择、亚硝脲类等,丝裂霉素反复应用时常可至慢性血小板减少。
发病机制
血小板生成减少:化疗药及恶性肿瘤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
血小板破坏过多。
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严重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
急救原则
止血输血对症
急救措施
1、绝对休息。2、停药尤其对降低血小板数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3、严重出血可予止血药、糖皮质激素。4、危及生命的出血宜输注血小板,丙种球蛋白。
治疗原则
1血小板减少主要是防止出血,应用造血生长因子和输注血小板。
2某些细胞因子IL-3、IL-6、IL-11、TPO具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其中IL-11和TPO已进入临床应用,可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显著缩短。
3我们认为在血小板低于40~60×109/L并有可能继续下降时,可考虑使用IL-11或TPO;低于20~40×109/L并有出血倾向时除了IL-11和TPO还 应输注血小板。
治疗措施
1 血小板生成素(TPO), TPO基因治疗适用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化疗后因血小板减少症需要重建造血功能的病人,使用后无血液制品导致的合并症,在将来过渡到临床后可提高癌症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治愈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2 IL-11:
用于实体瘤、非髓性白血病化疗后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实体瘤及非髓性白血病患者,前一疗程化疗后发生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症(即血小板数≤5.0×109)者,下一疗程化疗前使用本品,以减少病人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和对血小板输注的依赖性。
同时有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必要时可合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预防措施
穿柔软、棉质内衣裤,忌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澡;
男性病人剃须最好使用电动剃须刀,避免皮肤伤口;
刷牙时用软质毛刷,避免牙龈出血;
避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及时停用化疗药避免骨髓抑制
护理措施
注意查看皮肤有无瘀点、瘀斑,出现的部位、时间,有无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的情况;
能口服的药物尽量不要注射,如必须进行注射,常用棉球按压针眼直至出血停止。特别是当血小板≤1.0×109/L时,输液结束拔针后一定要压迫血管2~4min。
用石蜡油涂局部以防口、鼻粘膜干裂引起出血。
化疗导致骨髓抑制以及肿瘤进展、肾功能损害、营养因子(铁、叶酸、VIT-B12等)缺乏及感染、失血等因素均可导致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商品名如益比奥等)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肿瘤患者对放疗、化疗的耐受及敏感性,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EPO
的应用剂量为150-300IU/Kg,每周三次皮下注射,如上述因红细胞寿命较长,其疗程一般应达4-8周。
重组人白介素-11(如巨和粒、吉巨芬等)为一种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可以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对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预防和治疗剂量为25ug/Kg,于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或发现血小板减少症后皮下注射,每日一次,疗程一般为7-14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停药。
因严重的骨髓抑制可能导致感染、出血及重度贫血,必要时应考虑给予成分输血。浓缩白细胞的输注:每日一次,每次16-20单位,(每20ml浓缩白细胞为一单位,粒细胞数≥0.8×109
/L个),2-6天连续输注或至感染控制。浓缩血小板的输注:隔日一次,每次血小板一人份或8-16单位(每30ml浓缩血小板容量为一单位,血小板计数≥2.4×1010
/L),直到出血完全停止。
自1994年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用于临床试验以来,有多个相关产品问世,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目前主要有三个产品:Amgen公司研制的聚乙二醇(PEG)-rHuMGDF、Genentech公司研制的rHuTPO和中国三生公司研制的rHuTPO(特比澳)。
Amgen公司的产品由于加入了PEG,在临床试验中发现用药后能诱导血小板抗体的出现,从而导致血小板缺乏,因此已于1998年停止研究。Genentech公司和三生公司的rHuTPO与天然促血小板生成素结构相似,前者目前仍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后者已于2005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的一项154例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rHuTPO(三生公司)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rHuTPO可减轻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程度(64.4×109/L
对52.4×109/L),加快血小板计数的恢复(2.5天对3.9天),与未使用者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试验中仅有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非中和性血清抗rhTPO抗体,目前正在进行Ⅳ期临床研究。
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家族中还包括血小板生成素肽类似物(Romiplostim/AMG
531)和血小板生成素非肽类似物(Trombopag/Eltrombopag),通过激动TPO受体起作用。促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尽管有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以用于健康人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但是否能用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其他促进血小板生长的药物也有很多,目前用于临床的只有白介素(IL),其中IL-3、IL-6、IL-11均有提升血小板的作用,但IL-3、IL-6副作用较大,因此只有IL-11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预防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用法为50
mg/(kg d),副作用主要是水潴留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症状。
吉西他滨的主要毒性反应是血小板减少,但其毒性程度也取决于与何种药物联合应用。若与顺铂联合用药,则易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理论上,血小板降至4.0×109
L时才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但如果血小板数持续处于低水平,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预防性地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正在研究中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化疗前使用两三支即可发挥作用。②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如果是吉西他滨导致的血小板降低,可将其剂量从1000
mgm2下降至800
mgm2,但须注意的是,吉西他滨须在30分钟内滴注完,若滴注时间延长,其毒性作用会增大。若滴注时间须延长至90分钟,则应减少吉西他滨的剂量,胰腺癌治疗中有此用法,称为固定剂量(FDI)用法。
血小板减少
多种化疗药物可引起血小板下降,多见于亚硝脲类、VP-16、吉西他滨、L-OHP、奈达铂等药物。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风险增加,限制化疗剂量或无法继续化疗。
处理方法Ⅰ ~ Ⅱ度血小板减少:监测血象条件下继续原方案化疗。Ⅲ ~ Ⅳ度血小板减少:在后续疗程中预防性刺激造血,减低化疗剂量或更换化疗方案,有出血征象时应停止化疗。
IL-11(白介素-11):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预防性应用:上程化疗出现Ⅲ
/ Ⅳ度血小板下降,于化疗后24~48小时开始。治疗性应用:血小板减少时剂量:IL-11 50μg/kg sc qd。停药指针:应用7~14
天,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及时停药。
TPO(血小板生成素):是刺激巨核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各阶段均有刺激作用。预防性应用:上程化疗出现Ⅲ
/ Ⅳ度血小板下降,于化疗后6~24 小时开始。治疗性应用:Ⅲ ~ Ⅳ度血小板减少。剂量:IL-11 300 U/kg sc
qd。停药指针:应用7~14 天,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血小板计数升高> 50×109/L 时及时停药。
预防致命性出血一般说来,血小板20×109/L 以下时,有指征输注血小板,也有学者认为血小板10×109/L 以下时才考虑输血小板。此外,患者有肝功能障碍等伴随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时,一旦发生血小板减少时就比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者易发生出血。
血小板输注1~4 小时后,应评价血小板增加数量,通过以下公式可计算输注后血小板的增加数量,一般说来,每输1单位血小板应增加5~10×109/L 。
(注:血小板数指每升的血小板数,BSA 指患者的体表面积,CCI 指校正后的血小板数增加量。)
优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或恶性疾病的骨髓浸润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诱导免疫相关的急性血小板减少很容易被忽视。 铂类(尤其奥沙利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放线菌素 D 和氟达拉滨多导致该急症发生。
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出血,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 48 小时。全血细胞计数显示血小板迅速减少,而 Hb 和 WBC 计数正常。
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伴发免疫介导的溶血,所以 Hb 计数也可能下降,但须排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其他诊断。
骨髓穿刺多提示巨核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但这并非确诊标准之一,明确诊断可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依赖性抗体。
化疗后数小时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急性溶血时都应考虑到可能是化疗药物相关性急性血小板减少,此时应立即停用细胞毒性药物,并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通常须输注血小板以保证患者血小板在安全范围内:如有活动性出血,血小板须>50×109/L;如有发热,血小板须>20×109/L;如无出血和发热,血小板须>10×109/L。
输后须监测 1 小时。即使血小板恢复正常后,患者血浆中抗体仍然存在,因此不建议再次使用相同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