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化疗后骨髓抑制或恶性疾病的骨髓浸润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诱导免疫相关的急性血小板减少很容易被忽视。铂类(尤其奥沙利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放线菌素D
和氟达拉滨多导致该急症发生,他们通过刺激特异的免疫球蛋白生成,识别、结合到特定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引起血小板减少。 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出血,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48小时内。全血细胞计数显示血小板迅速减少,而Hb
和WBC计数正常。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伴发免疫介导的溶血,所以Hb计数也可能下降,但须排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其他诊断。骨髓穿刺多提示巨核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但这并非确诊标准之一,明确诊断可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依赖性抗体。
化疗后数小时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急性溶血时都应考虑到可能是化疗药物相关性急性血小板减少,此时应立即停用细胞毒性药物,并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通常须输注血小板以保证患者BPC
在安全范围内:如有活动性出血,BPC须>50×109/L;如有发热,BPC须>20×109/L;如无出血和发热,BPC须>10×109/L。输血后须监测1小时。即使血小板恢复正常后,患者血浆中抗体仍然存在,因此不建议再次使用相同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