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99例分析
    • sunflower 2020-02-10 19:51 19:51 红米
    701
    3



    _

    钟南山院士团队最新文章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的事情,并且7成患者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病毒的最长潜伏期可以长达24天。做好个人防护和居家隔离是我们对前线最大的支持。


    自2020年一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带领自己的团队奔赴武汉一线,在这场对抗新冠病毒的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这段时间内,钟南山院士并没有就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发表论文。


    在2月9号,钟南山院士的团队终于将自己在临床一线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并发表在《MedRxiv》上。由于是预印版本,并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经过同行评审往往意味着比较长的评审时间),所以暂时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对应的工作,但是其数据样本量却是目前发表文章中最大的,达到了1099例。


    钟南山院士发表的最新文章封面(图片来源:《MedRxiv》官网)


    本次研究共计涵盖了从发病日期起到2019年1月29日共计31个省、直辖市552个医院确诊的患者资料并进行分析。也是目前新冠病毒论文涉及数目最多的文章。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 本次患病的患者中位年龄为47岁;

    • 女性患病占比为41.90%,相比于男性患病的概率要更低;

    • 其中确诊患者和野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染的患者仅占比1.18%,其余确诊患者到过武汉的占比31.3%,和武汉人接触后患病确诊的患者占比71.8%;

    • 发热和咳嗽是最初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概率分别为87.9%和67.7%;出现腹泻的患者是少数;肺部的CT影像和检测试剂盒相结合可以将确诊率达到97%。


    而在其中,有一个数据值得我们警惕,之前在最开始的传播曲线中,中位发病期为5天,在钟南山院士的这篇文章中指出病毒潜伏的中位时间是3天,同时其中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则是潜伏的周期,这篇文章中指出潜伏的时间为0~24天,根据中位发病时间来看越往后面发病的概率越低,但是患者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这点尤其需要注意。


    另外在个别案例中,出现携带者并没有患病但是传染给家里老人的情况,这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免疫力更低下,更容易被传染。


    这篇文章坐实了新冠病毒人传人的事实,并且更多的确诊患者是通过人传人的形式感染。并且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患者后续治疗可以取得的效果(或者染病后的严重程度)和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血氧饱和度;

    呼吸频率;

    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占比;

    肺部影像学检查。


    在临床一线总结出来的经验,最终也将反哺给临床。相信里面的大多数经验已经得到临床的验证。在这场“战疫”中,钟南山院士第一个吹响了号角,才得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阻止病情的进一步蔓延。


    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到了关键的时间段,从这篇最新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冠状病毒的最长潜伏期可以长达24天,这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警惕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不能掉以轻心。做好防护和居家隔离,是我们每一个没有奔赴前线的人,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是对对抗新冠病毒一线人员最大的支持。


    新冠相关文章推荐:


    《JAMA》最新138例新冠患者数据:41%医护及患者院内感染!患者出院中位时间为10天!
    核酸检测为“阴性”一定安全吗?带你了解核酸检测的“假阴性”
    临床上是如何诊断新冠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介绍
    临床上是如何诊断新冠的?带你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指南
    关键时刻|疫情之下,别忽略“潜在疗效”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何处?又为何会导致肺炎高发?
    视频讲解——新型肺炎是如何致病以及如何治疗?
    科普|与毒共舞,蝙蝠是如何做到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Lancet》最新!最先确诊的99例新冠患者,都有哪些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离研发出“解药”有多远?


    参考文献: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3
    • sunflower VIP会员 2020-02-10 20:08 20:081楼

      如何证明潜伏期最长是24天?


    • tom VIP会员 2020-02-10 22:40 22:402楼
      疫情以来,中外学者已经至少发表了超过50篇文章,而可能你会纳闷,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为何始终没有动静。2020年2月9日,即昨日晚间,以钟南山院士为通讯作者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研究终于在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作者超过了30位,涵盖了包括广州市呼吸卫生研究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黄冈市主要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与治疗学系等在内的所有一线抗疫前线。李兰娟院士所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是参与者。


      这项研究收集了至今为止,数量最多,分布最全的病人临床特征:从发病到2020年1月29日,在全国31个省552所医院,确诊的1099例2019-nCoV ARD病人。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通讯作者为钟南山院士,实际上是倾全国之力,将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最全面的中国经验,向世界发布!

      接触史:

      所有收集的病人当中,483(43.95%)是武汉当地居民。武汉以外地区26.0%的患者最近没有前往武汉或与武汉人联系。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与野生生物接触的历史,最近到武汉的旅行以及与来自武汉的人的接触记录的患者分别为1.18%,31.30%和71.80%


      年龄:

      中位年龄为47.0岁(IQR,35.0至58.0),女性为41.9%。2019-nCo可以发生在整个年龄段。0.9%的患者年龄在15岁以下。


      症状:

      发热(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而腹泻(3.7%)和呕吐(5.0%)很少见。25.2%的患者至少患有一种基础疾病(即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时,将926和173位患者分类为非重度和重度亚组。两组之间的年龄差异很大(平均差异:7.0、95%CI,4.4至9.6)。


      临床检查:


      840名患者中入院CT,76.4%表现为肺炎。最常见的是毛玻璃样混浊(50.0%)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入院时,有82.1%和36.2%的患者患有淋巴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总体而言,在33.7%的患者中观察到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患者表现出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水平升高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较少见。


      严重病例会有突出实验室异常(即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C反应性升高蛋白水平,P <0.05)。



      治疗:

      总体而言,氧气疗法,机械通气,静脉内抗生素和奥司他韦疗法分别有38.0%,6.1%,57.5%和35.8%的患者接受了这些治疗。此外,有5例严重病例采用了体外膜氧合ECMO


      住院期间并发症:

      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ARDS(3.37%)和休克(1.00%)。


      临床预后:

      进入ICU,需要有创通气和死亡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5.00%,2.18%和1.36%。


      更多内容可以至以下网址查看全文

      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