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新冠感染还是肺癌进展?肿瘤患者如何因势利治?听刘晓晴教授为您解答!
    • tom 2020-02-13 01:50 01:50 红米
    335
    0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肆虐,自身免疫力好成为战胜疾病的重要保障。然而肿瘤患者因为肿瘤消耗以及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手术)带来的副作用,免疫力下降,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由于新冠肺炎主要攻击肺部,呼吸衰竭成为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重要原因,而肺癌患者的肺功能较普通患者更差,感染后果更为严重,本报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就如何区分新冠感染与肿瘤进展、如何延迟治疗等分享诊疗经验,以飨读者。

    一、早期区分新冠感染与肿瘤进展

         早期区分新冠感染与肿瘤进展至关重要,诊断正确才能确保有效治疗。既让新冠肺炎无一漏网,也不能误诊误治肺癌患者。

    诊断依据

    _
    _

    根据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新冠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由专业医疗机构做出确诊新冠肺炎的诊断。

    _
    _
    _
    _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会伴随有鼻塞,流鼻涕,甚至出现腹泻的症状。新冠肺炎发展比较快,一般在一周之内,会表现出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导致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出凝血功能障碍、多脏器衰竭。还有一小部分患者会表现出低热,或者是轻微乏力,没有肺炎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酶学,C反应蛋白、血沉,等;鼻咽拭子、呼吸道、血、粪等标本病毒核酸基因检测);

    4.胸部影像学。

    _
    _
    _
    _

    建议

    _
    _

    对于已确诊或怀疑罹患肺癌的患者伴有咳嗽、憋气甚至肿瘤低热等症状时应该如何处理呢?刘教授结合个人经验,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

    1. 在目前疫情未完全控制情况下,首先按照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要点进行排查;

    2. 结合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和肿瘤病灶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

    3. 有无肺部外其他器官肿瘤新发或进展;

    4. 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如按照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已排除,且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肺外肿瘤侵犯、肿瘤标志物变化可以解释患者出现的咳嗽、憋气和低热,则按照肿瘤患者进行专科处治。

    总之一句话,

    疫情之下先排查后治疗。

    _

    二、疫情期间如何安排患者治疗

    近期各大医院推出相应公告建议患者延迟治疗,建议用口服药取代注射用药以更大程度确保患者治疗不受影响,国家医保局也鼓励“长处方”以减少患者就诊配药次数。刘教授也注意到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和情况,表示近期许多专家线上答疑支招,解决了许多患者的燃眉之急。春节后刘教授在门诊和电话中也都接触和处理了类似问题,她特别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 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症状轻重缓急进行个体化处理

    ① 如早期术后患者在观察随访期、晚期患者在治疗计划内休息期,身体情况无异,则建议推迟随访和常规复查;

    ② 晚期或复发转移正在接受专科治疗期间的患者,如口服用药治疗,自感病情稳定或好转,可当地取药或其它渠道直接购药继续原药物治疗(建议此前和主管医生汇报和沟通过病情,并征得主管医生同意)。但如果病情加重,则需在主管医生指导下检查和换药(如换代分子靶向治疗);

    ③ 晚期或复发转移正在接受静脉用药专科治疗的患者,如有条件在当地进行检查、评估和治疗;如没有治疗条件,可根据病情适当延期下一周期治疗,或改为可替代的类似口服药;

    ④ 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严重的患者,按照危及重症患者在当地或就近医疗机构就医,迅速处置,以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 


    2. 必须专科治疗时,推荐患者优先考虑当地、就近、院外、口服药物治疗

    ① 口服药物治疗线前移(举例:三线前移二线、二线前移一线,需要综合考虑治疗获益、安全性、费用、患者依从性,治疗知情同意等);

    ② 治疗获益的静脉用药可改为口服药,例如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用药足叶乙甙(VP16);

    ③ 在特殊时期考虑到治疗后药物副反应的处置条件受限,优先选择副作用轻、易处置药物。确保治疗安全性,尽量减少患者就医次数。        

    最关键一句话,

    疫情之下区分轻重缓急、个体化原则、顺势而治、因势利治!

    _

    亲历SARS和新冠让医者信念更加坚定

         刘教授感慨道,对于现在绝大多数医护工作者,17年前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可谓是从医后经历的第一场惊心动魄、不见硝烟的战争。医护感染多、病死率高,当时身处疫情高发的北京,所在科室又主要收治肺部肿瘤患者,科室护士长又请战支援小汤山一线。在当时防疫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在党和国家坚定正确的指挥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难、千万医护工作者无畏忘我的努力下,疫情终于成功得到控制。

    与2003年前的SARS、2009年的全球H1N1大流感相比,此次新冠病毒肺炎无论在破坏力还是反应度方面都已超出前两者。武汉封城至今的20余天,病毒仍在蔓延,原来期望的拐点尚未来到。目前对病毒本身仍缺乏足够认识,例如病毒的动物源头和中间宿主未最终确认;还没有真正找到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疫苗的研发远水不解近渴。当然让我们有足够信心的是,与17年前的SARS疫情相比,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科技实力、医疗水平和大众健康理念等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举全国之力、万众一心,我们定能克服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此次疫情全国有非常多的医护人员赶往前线救治患者,他们是我们的同行、战友,有些是同学好友,此去驰援武汉或坚守在各地的防疫一线,他们是带着党和国家的嘱托,全国人民的期望,去完成白衣战士的使命,实现医者的最高价值,希望他们不辱使命、一定一定平安凯旋归来!

    _

    访谈专家 | 刘晓晴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专家简介

    刘晓晴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肺部肿瘤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癌分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央军委保健专家


    加CMT肿瘤小编,了解临床肿瘤学前沿资讯!

    还等什么,赶紧加我好友,关注我吧!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