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眼球的病毒“气溶胶传播”,到底是重大发现还是另外一个“双黄连”?
2020年2月8日,不知道这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新冠肺炎传播增加了一个新的传播途径:气溶胶传播。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客观地说它的惊爆程度甚至不亚于前一阵子的双黄连口服液。仅一夜之间,有不下50个朋友发信息问我:这不就是空气传播吗?我:“继续以前的方法,出门戴口罩,回来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不去密闭空间,尽量不跟人接触。”我:“放心过你的日子,别听那些‘专家’胡说八道。”今天看新闻,又见到许多出来解释的各路专家和各种消息。曹军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很专业地解释了气溶胶传播的准确定义:呼吸、咳嗽、打喷嚏均会产生液滴,粒径在0.1毫米及以下者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气溶胶的形成。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较大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而气溶胶的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以上是理化角度的解释,从医学的角度出发,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是这样说的:“从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非常有限,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对当前的疫情防控策略也不会产生影响。对普通公众而言,在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足以得到有效保护,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环境中佩戴口罩,勤洗手,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来卫健委也出来解释(说是辟谣我看也不过分):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其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发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定的病例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情况……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人都绕开了“气溶胶传播是不是空气传播”这个问题,解释来解释去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上海专家说的没错,是大家理解得不准确,当然,气溶胶传播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我就纳了闷了:既然证据不足,为什么就敢发布出来?即便是在特殊情况下气溶胶传播可以成立,那么这种特殊情况可以作为一个普遍的传播途径来进行宣传吗?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如果温度湿度合适,一个喷嚏过后,喷出的液滴当然是可以形成气溶胶的,这个毋庸置疑,或者说该病毒是可以在小范围内以气溶胶的状态存在,这都是可以的,但要由此就说它是气溶胶传播,这就有点偷换概念的意思了。蚊子和蜻蜓在幼虫的时候都是在水里生活的,但是我们不会说它是水生动物;老虎在饥饿的时候一样吃野果,但是我们不会说它是素食动物。同样的,新冠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一过性地形成气溶胶,但不能说它是气溶胶传播,因为它根本就传不远,或者说根本实现不了远距离的有效传播。什么叫气溶胶,前面的曹军骥教授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而真正的气溶胶传播则要更进一步,可以像毒气那样一飘几百米乃至数公里依然实现杀伤,可以像雾霾那样一飘数百公里依然造成毒害,新冠病毒行吗?病毒要传播不仅需要媒介,更需要数量,没有一定的数量,即便沾染到身上,它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感染。像这种只能在屋里或者密闭空间形成的气溶胶传播,室外见风就“失效”,能叫气溶胶传播吗?我看把上面那句话改一改会比较合理:气溶胶传播就是空气传播,大家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真正出了理解偏差的,是专家!病毒存在很多年了,以前的专家也都不笨,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概念。每年冬春季节都会有流感的大爆发,各种各样的病毒你来我往争先恐后,从来没有听谁说过它们通过气溶胶传播;雾霾里含有大量的细菌,有说细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从来没有听谁说过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SARS的研究成果更是铺天盖地,也从来没有听人谁说过SARS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怎么?难道是2020年的空气为新冠病毒设置了一个气溶胶绿色通道吗?或者说这也算是一种创新,是中国科学家们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法宝?说实话,面对这样的所谓新发现,感觉它除了能造噱头,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更大的价值。医学界里就有一句名言:偶尔是治愈,时时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话反过来说就是医生在多数的时候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面对患者,如果解决不了肉体上的疾病,那就应该更多地提供精神上的安抚,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信赖医生。而今天下缟素,亿万百姓苦等春归。今天国内的民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分子、依赖专家。恳请这些有话语权的大专家们能安下心来,多做一点扎扎实实的工作,多说点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如果实在闲得没事干,写几篇科普也好,就别在这言辞凿凿地吓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