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新冠病毒跟流感病毒有什么不同?
    246
    2

    最近几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同时,还有另一种病毒疾病在世界各国肆虐,那就是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有何不同?哪一种更令人担忧呢?

    到目前为止,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经导致超过75000人患病,超过2000人死亡,然而,这和流感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仅在美国,这一季流感就已导致约2600万人患病,25万人住院,1.4万人死亡。

    尽管如此,科学家对季节性流感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因此,尽管流感病毒很危险,但我们对它们已经有了很多了解,知道每个流行季会发生什么。相比之下,很少人知道2019新冠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其命名为“SARS-CoV-2”,但强调这一名称与SARS疾病之间没有关联),因为它太新了。这意味着,这种病毒在传播范围和致死人数方面都是未知数。

    1月31日,美国国家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说:“尽管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季节性流感具有确定性。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随着进入3月和4月,流感病例将会下降。你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死亡率和住院治疗的范围。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问题是,还有很多未知因素。”

    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找更多关于新冠病毒的信息,随着新信息的出现,我们对这种病毒及其危险性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变化。根据目前(2月19日)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进行了比较。

    症状和严重程度

    季节性流感病毒(包括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都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性病毒。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介绍,典型的流感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头痛、流鼻涕(或鼻塞)、疲劳,有时还会呕吐和腹泻。流感症状常常突然出现。大多数患流感的人将在两周内康复。但是对一些人来说,流感会引起并发症,包括肺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这个流感季约有1%的美国人出现了足以住院治疗的症状,与上个流感季的比例相似。

    对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医生们仍在努力了解疾病症状和严重程度的全貌。1月30日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的一项针对约100名感染者的小型研究显示,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咳嗽和气短。在该研究中,大约5%的患者报告了喉咙痛和流鼻涕;只有1%至2%的患者报告了腹泻、恶心和呕吐。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在200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1日期间的44672例确诊病例。在这些病例中,80.9%(36160例)被认为是轻症,13.8%(6168例)为中症,4.7%(2087例)为重症。研究人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重症病例是指那些表现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由于呼吸道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症状,因此仅根据症状很难区分不同的呼吸道病毒。

    死亡率情况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美国当前流感季大约有0.05%的感染者死亡。相比之下,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死亡率似乎高于流感。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月18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大陆19岁以下青少年的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约为2.3%。这比流感的死亡率要高得多。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流感死亡率一般在0.1%左右。

    尽管如此,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率也会因地点和个体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在疫情爆发的湖北省,死亡率达到2.9%;在其他省份,这一比例仅为0.4%。此外,在不同人群中,老年人的死亡率最高。80岁及以上人群的死亡率达到14.8%;在70至79岁的人群中,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率约为8%;60到69岁的人群是3.6%;50至59岁人群是1.3%;40至49岁人群是0.4%;而10到39岁的人群只有0.2%。到目前为止,还没有9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这种冠状病毒。

    病毒传播

    科学家通常用“基本传染数”(R0,读作R-nought))来确定病毒传播的容易程度。在流行病学上,这是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旦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R0的数字越大,代表流行病越难控制。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流感的R0值约为1.3。

    研究人员仍在努力确定新冠病毒的R0。1月29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项研究估计,这种病毒的R0值为2.2,这意味着每个感染者平均传播了2.2个人。需要注意的是,R0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此前报道称,不同地点的估计值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人们相互接触的频率,以及为减少病毒传播所做的努力等因素。

    此外,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也有不同,前者多在1到4天,后者则更加复杂。根据钟南山院士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天,但不同患者间的差异明显,有的最快当天发病,而一名患者自称经过24天潜伏期才出现症状。病毒潜伏期长短是影响疾病传染能力的重要因素,较长的潜伏期对早期诊断和隔离提出了挑战。

    感染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平均每个流感季都会有约8%的美国人感染流感。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目前美国有29例新冠病毒肺炎感染病例。该机构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的情况将如何发展,包括卫生保健工作者在内一些人会有暴露于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但对美国公众来说,目前这种病毒造成的直接健康风险很低。

    需要指出的是,流感尽管被称为流行性感冒,但与普通感冒的关系却很远。流感是由一类特殊的流感病毒造成的,症状可轻可重,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致病源不同,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高的致死率。全世界每年的流感季会造成约300万到500万件重病案例,其中约25万至50万名患者死亡。

    大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会爆发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应与一种全球爆发的新型流感病毒毒株混为一谈。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2009年的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全球死于猪流感的人数在15.1万至57.5万人之间。大流行(pandemic)是指某种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季节性流感在严重程度上与新型流感大流行事件有着显著区别,因此目前并没有发生流感大流行。

    由于大多数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发生在中国,并未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暴发,因此该疫情尚未被评估为大流行。在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声明主要是担心病毒会传播到卫生系统较弱的国家。

    预防

    季节性流感有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但目前还没有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各国科学家和医生们正在努力研发潜在的疫苗,希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启动相关的临床试验。

    一般来说,对于包括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在内的呼吸道病毒传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的预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未洗手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生病时待在家中;对经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4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2
    • elung VIP会员 2020-03-12 03:25 03:251楼

      冠状病毒是个什么东西


                             ·方舟子·


        最近我女儿的科学课举行了一次辩论,辩论的题目是:病毒是不是生物?辩

      论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病毒不是生物,理由是: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病毒

      不是细胞,所以不是生物。


        生物学界一般也不把病毒当做生物,理由也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实际

      上只是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的一段遗传物质——核酸,结构非常的简单。


        但是,核酸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这就使得病毒虽然不是生物,却具有

      生命的某些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遗传,即能够复制自己产生后代。这个使

      命当然是由遗传物质来完成的。遗传物质首先要能自我复制。生物的遗传物质都

      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且都是双链,即有两条互补的DNA链,复制的时候两

      条链解开,分别合成互补的新链,一个双链DNA就变成一模一样的两条双链DNA了。

      病毒的遗传物质有的是DNA,也有的是RNA(核糖核酸)。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新

      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复制的时候用这条RNA作为

      模版合成一条和它互补的新RNA,然后再合成和新RNA互补的RNA,这些RNA就和最

      早的RNA一样了。


        核酸是用核苷酸作为材料合成的。我们人体细胞合成DNA所需要的核苷酸最

      终是用我们从膳食中摄入的某些营养素合成的。但是病毒里面没有核苷酸,也不

      能自己合成核苷酸(或者说,病毒没有新陈代谢的能力。新陈代谢是生命的特征

      之一,这也是病毒不被认为是生物的另一个理由)。它们只能去利用细胞里现成

      的核苷酸。


        遗传物质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信息要表达出来才能执行功能,功能主要是

      由蛋白质来执行的。所以遗传物质携带的遗传信息主要是蛋白质的编码,也就是

      基因。对生物来说,要让遗传信息表达出来,先以DNA为模版合成和它互补的RNA,

      然后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对冠状病毒来说,它跳过了第一步,直接就用RNA

      做模版合成蛋白质。但是这一步需要在核糖体里完成,而且需要氨基酸作为合成

      蛋白质的材料。这二者病毒都不具备,它们也只能去利用细胞里现成的核糖体和

      氨基酸。


        所以,病毒要复制自己,就必须入侵细胞,打入细胞内部。但是细胞有细胞

      膜保护,不是随便能进去的,需要有进入细胞大门的钥匙。在冠状病毒的蛋白质

      外壳上,有一根根的突起,让它看上去像西方国家的王冠,所以叫它冠状病毒。

      这些突起就是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是一种蛋白质(称为S蛋白)。要打开细胞

      大门,钥匙要能和细胞膜上的锁吻合。这些锁是某种分布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称之为受体。不同病毒能结合的受体不尽相同。对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它的受体

      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简称ACE2。从这个受体的名称可以看出,它原本的作用

      是用来转化血管紧张素的,在调节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不是用于迎接病

      毒的,只不过被病毒利用了,把病毒误当成了它要催化的底物和它结合,然后病

      毒趁机把它的遗传物质送进了细胞中。ACE2在人体很多器官、组织中都有,包括

      呼吸道上皮细胞,特别是肺泡的上皮细胞。所以肺就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入

      侵部位。


        冠状病毒进入细胞后,利用细胞里的“车间”和原料来复制新的病毒。一方

      面,要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但是要复制RNA,光有核苷酸不行,还要有复制酶

      作为催化剂。病毒基因组编码了复制酶,它首先利用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了复制

      酶,然后在它的催化下复制遗传物质。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病毒基因组制造病毒

      自带的蛋白质。病毒能尽可能地利用细胞中现有的蛋白质,只制造细胞中没有但

      是是病毒繁殖所必需的少数几个蛋白质。对冠状病毒来说,这些蛋白质包括一种

      和遗传物质结合的蛋白质(N蛋白),两种构成病毒外壳的蛋白质(M蛋白和E蛋

      白),以及S蛋白。此外还有几个用于对付免疫系统的蛋白质。基因组和蛋白质

      都复制好了,就可以组合成新的病毒颗粒,然后释放到细胞外,去入侵别的细胞。

      细胞被病毒充分利用后,就死了。所以病毒对它入侵的生物体具有毒性,能让生

      物体生病。生物体为了消灭入侵的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前往被入侵的器官,引起

      炎症反应,因此加重了病情,有时还来不及杀光病毒反而把自己搞死了。


        核酸在复制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错误,例如把核苷酸放错了位置,根据模版

      本来应该放某种核苷酸,却放了别的核苷酸,核酸序列发生了改变,这时我们就

      说发生了突变。生物体对此有一套纠错机制,但是不能完全避免,所以突变总是

      会发生的。病毒没有或只有简陋的复制纠错机制,而且病毒复制速度要快得多,

      所以病毒非常容易发生突变。尤其是对于冠状病毒这样的单链RNA病毒来说,更

      容易发生突变,因为它只有一条链,发生了突变就会遗传下去。而且冠状病毒的

      基因组是RNA病毒中最大的,多达3万个“字母”,“字母”越多,复制时就越容

      易出错。


        通过对比不同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看看它们之间有多大的相似性,再根据突

      变的速率,就可以推算出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发生分化变成不同的病毒的,从而重

      建病毒的进化史。例如,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有

      96.2%是相同的,据此可以推算出这两种病毒在25-65年前有共同祖先,也就是说,

      新型冠状病毒是不久以前才从某种蝙蝠冠状病毒(不一定是上述做比对的那种)

      进化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与萨斯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只有79.5%相同,说明二者亲

      缘关系比较远,在几千年前它们的祖先就已经分化走上不同的进化道路了。所有

      的冠状病毒都是在大约一万年前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出来的。一万年对生物进化

      来说只是一瞬间,甚至不足以进化出一个新物种——今天的人类与一万年前的人

      类都是一个物种,但是一万年已经足以进化出无数种病毒了。可见病毒变异、进

      化速度之快。


        病毒的突变有的没有改变蛋白质编码,对病毒的属性不会有影响。但是有的

      突变会改变蛋白质编码,有可能让蛋白质序列、功能发生改变,就能够改变病毒

      的某些属性,例如能让病毒入侵新的细胞类型,甚至入侵别的物种。突变也可能

      改变病毒的毒性,病毒的毒性会因此变强,但也可能变弱。病毒没法在细胞外繁

      殖,也没法在细胞外长时间生存,它只有在细胞中才能不停地繁殖下去,一旦释

      放到体外,找不到新的细胞入侵,很快就会失去活性。所以一旦病毒把生物体杀

      死,生物体内的病毒也就同归于尽,没法继续传播了。所以毒性强的病毒因为很

      快就把宿主杀死了,传播其后代的效率就比较低,而毒性弱的病毒能让宿主更长

      时间地传播自己,其后代就会越来越多。病毒对宿主的影响越小,其传播的效率

      就越高。可见,虽然病毒突变的结果既可能让其毒性变强也可能让其毒性变弱,

      但是毒性弱的病毒比毒性强的病毒更有生存优势,总的进化趋势是毒性越来越弱,

      弱到甚至对宿主的生活不产生影响,和平共处。


        这正是在蝙蝠中发生的情形。蝙蝠由于会飞翔,活动范围广,很容易被传染

      病毒,而且蝙蝠在洞穴里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群居,病毒很容易在蝙蝠之间传播。

      蝙蝠可能是哺乳动物中携带病毒最多的。光是在云南省一种蝙蝠的身上就检测到

      了5000多种冠状病毒。但是蝙蝠身上虽然病毒众多,除了个别的例外(例如狂犬

      病毒),这些病毒对蝙蝠的生活却没有影响,不会让它们生病,因为经过长期的

      进化,病毒已经和蝙蝠和平共处了。


        但是,如果蝙蝠上的病毒入侵人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人体从未遇见这种

      病毒,进化才刚刚开始,病毒就可能会伤害人体,甚至是致命的。不过,人们很

      少和蝙蝠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如果某种哺乳动物捕杀蝙蝠,就可能被蝙蝠身上

      的病毒感染,而人再捕杀这种哺乳动物,蝙蝠病毒就会转移到人体。这种哺乳动

      物,就成了把病毒从蝙蝠传播给人类的中间宿主。


        幸运的是,人和蝙蝠虽然都是哺乳动物,但是生理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能在

      蝙蝠上寄生的病毒即使接触到人体也不一定能入侵人体细胞,即使能入侵人体细

      胞,也不一定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有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蝙蝠的某种病毒发

      生了突变,让它既能入侵人体细胞,又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时就出现了一种

      新型人类传染病。蝙蝠身上虽然有成千上万种冠状病毒,但到现在只有七种能在

      人与人之间传播,有四种只是导致症状很轻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大约

      15%的普通感冒是冠状病毒引起的,因为不会死人,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还有三种冠状病毒(萨斯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能感染下

      呼吸道,导致肺炎,有时是致命的,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乃至恐慌。如果我们不改

      变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继续以捕杀、食用野生哺乳动物为乐,这种恐慌就没法避

      免,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


        2020.2.8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