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雾化效果不好?那是你根本没做对!
    • newscientist 2020-03-03 00:20 00:20
    706
    0


    影响雾化效果的这些因素,你都知道么?



    雾化吸入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它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细小雾滴或微粒以气雾状喷出,经鼻或口吸入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消除气道炎症和水肿、解痉平喘、稀化痰液、帮助祛痰等治疗目的。



    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给药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具有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用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操作简单、给药简便、安全有效等优势


    该方法在家中也可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还具有避免交叉感染、节省反复去医院的时间、降低就医成本等优势,同时,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可避免紧张哭闹。


    与其他吸入装置(气雾剂、干粉吸入剂等)相比,雾化吸入无需患者过多配合,只需平静呼吸,使用简便,很少需要特别学习装置的操作步骤。并且,雾化吸入还具有可湿化气道、可使用高剂量药物、可同时吸氧等多种优势。


    确实,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有很多,但如果不了解吸入装置特点以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不仅会导致疗效下降、无效,甚至还会造成病情的加重。


    雾化吸入装置的种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雾化吸入装置包括3种: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者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上述三种雾化吸入装置能储放的药液也有所不同,喷射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都可以储放雾化剂型的溶液和混悬液,而超声雾化器主要用于雾化剂型的溶液,混悬液雾化效果较差,且某些药物(如含有蛋白质、肽类化合物)不适宜。


    来了解一下这三种雾化器的工作原理。


    1
    三种雾化器的工作原理


    喷射雾化器原理



    • 根据文丘里原理,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减压,喷嘴与吸水管之间产生负压作用。

    • 药液由于虹吸作用从而通过吸水管被吸入喷嘴旁的小管。

    • 吸上来的药物冲击到上方的隔片,变成极细的雾状颗粒向外部喷出。

    •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超声雾化器原理



    • 超声雾化器工作原理是在雾化器底部安装一个晶体换能器(亦称为“压电转换器、振动片”)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


    • 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音波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超声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剧烈震荡可使药液加温,可影响药物(如含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导致药液变性、浓缩。


    振动筛孔雾化器原理



    根据振动模式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式通过筛网振动,被动式通过超声振动膜使药液剧烈振动,同时通过挤压技术使药液通过固定直径的细小筛孔,形成无数细小颗粒释出。也就是说,振动筛孔雾化器产生的颗粒大小取决于筛孔的直径。


    振动筛孔雾化器较前两种雾化器的独特优势是其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降低了雾化装置被管路污染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在雾化过程中随时增加药物剂量


    和超声雾化器相比,振动筛孔雾化器减少了超声震动过程中产热,由此大大减少了对吸入药物的影响,是目前雾化效率最高的雾化器,但它的耐久性尚未确认,可供选择的设备种类较少,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2
    影响雾化器效能的主要因素


    驱动动力、有效雾化颗粒、单位时间释雾量、靶部位吸收、肺内沉降率等因素均可影响雾化吸入的效能,而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单位时间释雾量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


    有效雾化颗粒直径是指能沉积于气道和肺部具有治疗价值的雾化颗粒,其大小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雾化颗粒直径大小和药物沉积位置关系如下:


    • 5–10 μm:主要沉积于大传导气管及口咽部。


    • <5 μm:主要沉积于肺部。


    • 小于3 μm:50%-60%沉积在肺部。


    • <0.5 μm:随呼气排出体外。


    由此可见,雾化颗粒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治疗下呼吸道的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 μm,以3~5 μm为佳。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本身颗粒形态会影响雾化颗粒直径。一项重要体外研究比较了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ml)与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0.4 mg/ml),在三种不同的喷射雾装置中的有效雾粒输出情况。两种混悬液雾化吸入量均为2 ml,维持5 min。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液在不同装置中的雾粒输出情况。采用不同品牌雾化器时,布地奈德雾化时<5 μm颗粒占比均高于丙酸倍氯米松。


    由此可见,不同药物在相同雾化器、相同外在条件下,输出的雾化颗粒直径是有所不同的。


    单位时间释雾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离开雾化器开口端,能被吸入的气溶胶量。它具有如下特点。


    • 释雾量大则单位时间吸入药物剂量增大,更能发挥治疗效果。


    •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短时间内进入体内过多可能反而会带来更多不良反应。例如短时间内大量液体雾化进入人体可能导致肺内积液过多,造成肺水肿,或导致气道内干稠的分泌物膨胀引起急性气道堵塞,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使用不同的雾化装置的种类和性能时,要注意雾化颗粒直径和单位时间释雾量的影响。


    • 喷射雾化器:压缩气体气压越高,流量越大,则颗粒越小;压缩气体气压越高,流量越大,则单位时间释雾量越大。


    • 超声雾化器:频率越高,颗粒越小;功率越大,单位时间释雾量越大;一般情况下,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高于喷射雾化器,但雾化颗粒直径往往大于喷射雾化器,即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少于喷射雾化器。


    • 震动筛孔雾化器:筛孔越小,颗粒越小。


    3
    患者自身因素对雾化效能的影响


    除了雾化装置外,患者自身因素也是影响雾化吸入疗效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认知和配合能力、呼吸形式、基础疾病状态等方面。


    患者认知和配合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器,根据研究显示,无论使用何种雾化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要患者正确使用装置,则达到的临床效果相似。


    患者的呼吸形式可直接影响药物在肺内的沉积率。一般来说,呼吸频率过快,可导致吸气容积小,肺内沉积较少;吸气流量过快可产生局部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击而沉积于大气道,导致肺内沉积量明显下降;采用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的沉积,因为在吸气容积恒定时,随潮气量的增加,吸气时间的延长,到底肺内的气溶胶就越多。


    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导致雾化临床疗效下降。如气管黏膜炎症、肿胀、痉挛,以及分泌物的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吸入的气溶胶在气道内分布不均——在狭窄部位的近端药物浓度增加,而在远端的药物沉积量减少,使临床疗效下降。因此,在雾化治疗前,应注意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以利于药物能顺利到达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4
    雾化吸入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给正在进行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做雾化时,雾化器的连接位置、人工气道直径和长度、管路中的接头和弯头均可对雾化效能产生影响。


    如果是进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在进行雾化吸入时,管路和面罩应尽可能地密闭,雾化器应置于呼气阀与面罩之间。


    而对于正在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应将雾化器连接在呼吸机的吸气管路上,并适当远离人工气道处,因为其连接方法,可使雾化器连接处的前后管路起到储雾罐的作用,减少在呼气相造成的药物流失和浪费。


    人工气道直径和长度可影响雾化过程中气溶胶的输送率。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直径越大,长度越短,气溶胶输送率越高。


    另外,因为在呼吸机管路中的接头和弯头处容易出现湍流,易导致气溶胶大量损耗,因此,建议使用流线型的呼吸管路或T管以利于提高气溶胶的输送率。


    当气管切开患者已经脱机但尚未拔管时,若需要做雾化吸入治疗,根据研究表明,采用T管较用气管切开面罩相比,药物在肺部沉积率更高,而采用“T管+简易呼吸器”效果更佳,可使肺部沉积率增加3倍。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响雾化效能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也要提高对雾化吸入疗法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正确认识,以减少雾区里的误区,具体内容可查看笔者曾经在医学界呼吸频道写过的文章《雾化吸入治疗经常做,而这些“雾区”里的误区,你知道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4):2696-2708.
    [2]郑劲平.雾化吸入疗法概述及装置特点.2017.
    [3] Dolovich MB, Dhand R. Aerosol drug delivery developments in  device design antd clinical use[J]. Lancet, 2011, 377(9770):1032-1045.DOI:10.1016/SO 140-6736(10)60926-9.
    [4]Maller W, Felten K, Sommerer K, et al. Depposition retenton,and transloca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 from the central airways andlung periphe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8, 177(4)426-432.DOI:10.1164/rccm.200602-3010C.

     

    喜欢本文就给作者打赏吧!



    往期回顾



    本文转载: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儋州市人民医院 王生成

    责任编辑:陈小敏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

    2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