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
    • newscientist 2020-03-15 13:15 13:15
    851
    3

    在本周四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了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迅速把“群体免疫”这个概念送上了热搜。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的防疫政策有何不同?这就要从传染病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说起。

    文 | 袁越


    自然状态下的传染病


    一个人得了某种急性传染病,多数情况下只有两种结局:死亡或者免疫。前者很好理解,后者指的是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认识”了这个病原体,下次再遇到它的话就不会中招了。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急性传染病才会转变成慢性传染病,比如HIV病毒反转录成DNA之后整合进了宿主的基因组之中,或者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躲进了宿主的细胞核之中。这两种情况都比较罕见,本文不再讨论。
    死亡和免疫这两种结局都不是感染之后立刻就发生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这个被感染的人就变成了传染源,负责帮助病原体找到下一个宿主。一个感染者传染其他人的能力可以用“基本传染数”(R0)来衡量,如果R0值大于1的话,只要假以时日,这个病一定会传遍整个群体。

    想象一个封闭的小规模人类社群,当某个病原体传遍所有人之后,它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灭绝。事实上,这就是原始社会阶段绝大多数人类病原体的终极命运,很可怜的。
    当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地球上终于出现了城市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人口数量大,城市里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这就相当于为病原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宿主,病原体们终于看到了永生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病原体的结局取决于它本身的R0值,以及这个封闭社区的人口数量。根据计算,即使对于R0值高达12-18的麻疹来说,如果某个封闭社区的人口总数小于50万的话,它也是不能永久存活下去的。
    可惜的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人类迁徙路线的不断扩展,绝大多数人类传染病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新宿主,从而持续地在人类群体当中传播,这就是现代医学诞生之前人类的生存状况。

    那时的人类还不是微生物的主人,双方维持着一种相互斗争&互相利用的平等关系。一方面,病原体在不断感染人类之后变得越来越温和。另一方面,人体免疫系统则在各种病原体的选择压力之下变得越来越强,感染之后小病一场随即获得终身免疫的概率持续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这个物种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
    不过,这一自然过程必然伴随着老弱病残的死亡和淘汰。对于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群体来说,这都不是事儿。问题在于,人类逐渐进化出了高级智慧,有了专属于人类的情感模式和道德准则,尤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看待自然选择的态度。
    疫苗的出现,就是这一态度转变的直接结果。


    疫苗与群体免疫


    18世纪时,英国出了个名叫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的医生,发明了牛痘疫苗,彻底改变了人和病毒之间的关系。
    疫苗本质上就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其迅速在人群当中扩散,使得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迅速获得了免疫力,从而摆脱了该病毒对于人类的“自然”选择作用。
    那么,对于一个封闭社区来说,到底需要让多少人获得免疫力才能阻止该病毒的继续扩散呢?这就需要数学家来帮忙了。数学家们很快推导出了一个算法,只要知道了某种人类病毒的R0值,就可以计算出让它停止传播所需的最低免疫率。

    通常情况下,一个病毒的R0值越高,所需的最低免疫率就越高。比如上文提到的麻疹,最低免疫率大约为95%,即只有当95%的人都已接种了疫苗之后,这个病才能被防住。
    上面这个计算绝不仅仅是个数学游戏,它是有实际用途的。要知道,疫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对于那些刚出生的婴儿、免疫力低下的老弱病残,以及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获得抗体的人群(比如对疫苗过敏)来说,疫苗是起不到保护作用的。
    既然如此,我们将如何保护这些人呢?答案就是“群体免疫”(Community Immunity)。这个概念本质上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最低免疫率”,它原本只是一个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概念,但当疫苗被广泛应用于抗击大规模传染病之后,这个概念获得了新生。
    群体免疫有个更流行的英文名称,按字面翻译的话叫做“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最先发明这个词的人显然把人类和牲畜混为一谈了,两者对于流行病学研究来说也确实无甚分别。但是,这个概念后来的走红恰恰证明人类和牛群是不一样的,因为牛群不需要担心老弱病残,人类则正好相反。人道主义决定了我们不会主动放弃保护任何人,哪怕他是个没什么“遗传价值”的老弱病残。群体免疫就是保护这些人的唯一手段,它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牺牲,以换取老弱病残们的安全。

    就像前文所说的,疫苗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本质上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我们之所以称疫苗是个好东西,只是因为疫苗的好处远大于风险,并不是因为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如,2000年以后全世界一共使用了超过100亿剂量的减活小儿麻痹症疫苗,算起来相当于防止了600万小儿麻痹症病例,虽然在此过程中造成了580名儿童得病,但整体算下来还是划算的,这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真正的人道主义。
    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广泛使用,让少数因故打不了疫苗的人获得了保护,这就是群体免疫的价值所在。不过,因为疫苗毕竟有那么一点点危险,有些“聪明”的家长便想出了各种理由拒绝给自己的孩子打疫苗。这么做对他的孩子来说问题不大,但如果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的话,群体免疫就无法维持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卫生领域的群体免疫计划是必须强制执行的,这是典型的国家行为。与此同时,国家必须为疫苗的质量担保,出了事必须全额赔偿,这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

    总之,群体免疫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老弱病残。作为一名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你必须意识到你自己不但有可能成为一名传染病的受害者,更有可能成为一名传染病的传播者,后者才是你所能扮演的最危险的角色。




    群体免疫与新冠病毒


    那么,群体免疫能否帮助我们对抗新冠疫情呢?答案取决于你所获得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相应的防疫政策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诉诸阴谋论。
    比如,英国政府的防疫策略在首相约翰逊发表了那次关于“群体免疫”的讲话一天之后就又发生了改变,宣布将从下周开始禁止大规模集会,这大概是因为很多英国民间组织已经在自发地这么做了。

    周四记者会上站在鲍里斯身边的有两人,分别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以及英国政府首席医学顾问克里斯·威提(Chris Whitty)博士。此举的意思大概是说,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绝不是鲍里斯一个人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基于现有的病毒学知识而做出的科学调整。
    那么,英国科学家们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呢?
    第一,根据英国科学家的估算,英国已经有5000-10000名感染者了。这个数字之所以远高于已公布的确诊病例数,只是因为检测技术跟不上而已。
    第二,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的主要受害者是老年人,以及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对于广大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来说,这个病的致死率不到1%,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毒的传播力远大于非典,大多数传染者都是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前期感染者,这就给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这3项新发现和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新冠疫情的判断似乎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第一条,和国内不断下降的新增确诊病例存在巨大的反差。不过,考虑到国外有如此之多的名人和政治家中招,英国科学家的这个悲观预测似乎是有些道理的。
    正因为如此,英国科学家们给出了和我们完全相反的防控建议。比如,他们认为既然已经防不住了,那就不如干脆改变策略,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止疫情扩散上,而是转入下一阶段,即主要以减少损失为主,耐心等待以下两件事的发生: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有意思的是,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西欧和北欧国家也采取了和英国类似的策略,原因应该也是相似的。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几天前就曾经警告说,根据专家的估计,未来有可能会有60-70%的德国人感染新冠,这个说法和英国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
    此前有不少中文媒体把英国和新加坡等国的防疫政策称为“佛系”,这个说法有点过于轻佻了。它掩盖了一个关键的事实,那就是各国的国情都不相同,各国科学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也有细微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英国的做法还有一点值得讨论,那就是英国政治家更相信“助推”(Nudge)而不是“强迫”(Force,认为前者才是推广任何一项政策的最佳方式。这个思想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美国政治学家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畅销书,两人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试图证明只有通过设计精巧的诱导和貌似积极正面的鼓励,才能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做出行为改变。

    就拿这次新冠来说,英国科学家相信这个病毒不会像非典那样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而是会像流感那样持续地卷土重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强迫老百姓长时间在家隔离是不现实的,早晚有一天会引起强烈的反弹,最终导致局面失控。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做限制,改用其他较为温和的方式劝说老百姓主动做出合理的防疫行为,以此来延缓病毒扩散的速度。
    写到这里必须指出,英国政府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专家的反对,其中包括不少英国本土的学者。比如前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家托尼·耶茨(Tony Yates)就在《卫报》上撰文指出,助推理论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得出来的,也许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情况了。比如,英国政府的做法和很多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也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反,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



    结语

    英国政府的防疫政策真的会有效吗?谁也说不好,因为目前没人知道新冠病毒到底会不会发生基因突变,中青年人的病死率是否能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以及英国的医疗系统是否有能力应对可能到来的急诊高峰。
    还是那句话: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染病,也许我们不必急着做出结论,而是应该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不同的应对。这么做起码可以为科学家们多提供几个对照组,好让未来的人类找到效率更高的应对方式。
    而这,才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作者档案

    袁越

    三联资深主笔,低调,低调。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应对不确定性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4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3
    • newscientist VIP会员 2020-03-15 13:19 13:191楼

      01


      这是一场政府和病毒的对赌协议。


      输了就全军覆没。


      英国反向操作,让病毒意想不到,让中国亚历山大



      昨天,英国首相约翰逊对全国人民说直接实话:


      1、这是这一代人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2、这比流感更严重,我们中将有更多人失去他们所爱之人;


      3、我们已经无法有效遏制新冠病毒传播,只能尽可能减缓传播过程,减缓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民众由于加速传播后带来的痛苦,疫情最危险的时刻将在几周后。


      4、未来几个月新冠肺炎将会在英国整个国家传播。


      这四句话,句句都有深刻含义。


      今天,约翰逊的技术顾问直接把他们想法说了出来:

      让60%英国人口感染新冠,获得群体免疫,是英国对抗新冠最好的办法...不然到今年冬天会再次爆发。


      这里就解释约翰逊说的,未来会死很多人,肺炎将会在英国整个国家传播。


      如果中国科学家这样说,估计被淹死在14亿人的唾液里。


      02


      “群体免疫”这种反向操作,


      据说是集合所有英国顶级病学家,顶级数学家,顶级病毒学家的想法所得出的结论。


      什么是群体免疫呢?要解释这个复杂的概念并不容易


      简短来回答:这并不是你打不打免疫不免疫的问题,而是为了保护那些没办法接种没办法获得免疫力的人群,例如新生婴儿,正在化疗的病人等等。


      举个栗子:


      小明今天身上出现了一个传染病,但是小明生活圈中常接触的朋友,包括小华、小美等人都对这个传染病有抗体;


      小明要遇到另一个同样没有抗体而会被传染的朋友的机会相当小,而要再传染到第三个人的机会又变得更小,要爆发大规模传染的机会更是小到接近于零。


      换言之,在一个群体中,只要达到相当比例的成员具有免疫能力,那么要爆发大规模流行就近乎不可能。


      图中,红色代表的是传染性疾病。可以清楚从图中看出,整个群体中拥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难以传播。


      英国反向操作,让病毒意想不到,让中国亚历山大



      绝大多数的传染病,我们都不必要求说整个环境中100%的成员都必须具有抗体,依照传染途径与严重性的不同,有些传染病甚至只需要60%的成员有抗体就能阻断了。


      这就解释了约翰逊的技术顾问说要让60%英国人口感染新冠,获得群体免疫。


      03


      英国反向操作,让病毒意想不到,让中国亚历山大



      出身在英国的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死了说明你不适合生存,天都不选择你。


      英国目前采取的是群体免疫的做法,正是如此。


      狠。冷漠。没人情味。有效。非常的西方精英阶层思想。接受小部分人的牺牲,保全大部分以及确保英国国家机器仍然能运行。


      有人说,英国这是一次拿生命去做赌注的做法。


      然而实际上人类历次疫情的结束,最终都是最后一批病毒被健康人群的免疫系统杀灭而终止。


      新冠疫苗何时出来是个未知数,可能几年都出不来。


      人类目前只攻克了天花,其他病毒来了,基本都是靠自身免疫力扛着。


      新冠也不例外,钟南山也说了,最好的药就是自身免疫力。


      如果新冠成为了一种季节性流感,你还能每年都这么大半年啥也不干。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袁国勇曾悲观的说:

      病毒现在传播到南半球了,那里即将进入冬天,适合病毒生存和传播,可能之后等北半球冬天,病毒会又从南半球传过来。这病毒都快成候鸟了。


      有人预见未来:


      肺炎病毒有可能进化为潜伏在人类肺部的类鼻病毒(可能不引起肺炎,但就是肺泛白咳嗽),最终地球人人有份。


      04


      最后总结各国的防疫策略:


      中国,认为病毒可以消灭,所以通过隔离来消灭病毒,如果没有输入型的话,中国确实能够消灭病毒。


      新加坡,了解新冠危害性,外松内紧,全力防御;


      日本,深刻认识了新冠传染性,采取轻症居家,重症检测;


      英国,看清了新冠的本质,把病毒当抗生素,把英国人当细菌,一批一批死,最后死出一群无视病毒的人类。


      几年后一批经过严峻自然筛选存活下来的英国人可以活着,但随便一个离开英国就是超级传播者。


      如果英国坚持这么做,另外还有其他国家效仿的话,中国的输入型疫情应对将持续亚历山大。


      当然,别忽略了病毒的狠毒。


      万一熬不过去,死几十万人,海德公园占地就不够了。


      而且他们可以攻击下三路,搞不好盎格鲁-撒克逊人要绝后。


      英国反向操作,让病毒意想不到,让中国亚历山大



      昨天,有个日本人髓液中检测出了新冠病毒。


      局长很疑惑,治愈活下来的到底是人还是病毒?


      这场无人清楚底牌的赌注,真的很疯狂。


    • 快乐的大脚 VIP会员 2020-03-24 18:59 18:592楼

      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


                            ·方舟子·


        新冠病毒疫情在英国发作的初期,英国政府采取比较淡定的态度,没有像其

      他国家那样采取关闭学校、禁止大型集会之类的强硬措施。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

      问的解释是,英国政府将疫情高峰延缓至夏季,如果有60%的人对新冠病毒有了

      免疫力,就能获得“群体免疫”,可以阻隔下一波新冠病毒的流行。


        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批评,被说成是故意要让大家感染新冠病毒,

      以建立群体免疫。中国学者中,对此批评最严厉、影响最大的是首都医科大学校

      长饶毅,他写了一篇题为《英国首相的“群体免疫”谎言》的文章,流传甚广。

      在饶校长看来,没有疫苗,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群体免疫的,所以英国首相(其实

      提出者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是在说谎。为什么呢?饶校长说:


        【群体免疫现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数人不肯打疫苗,但是大多数人接种了疫

      苗,因为大多数人有免疫力,病毒就难以传播,这样就可能病毒碰不到没有接种

      疫苗的人,所以呈现“群体免疫现象”。


        这完全不支持英国首相的政策。在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全体人民没有疫苗,

      极少数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

      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

      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提出

      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如果英国相信现任首相,还可以推广用这种方法,全面取消医疗。】


        英国政府的做法是否合理、可行且不说,饶校长对此的批评错得离谱,暴露

      出他缺乏免疫学常识。


        饶校长认为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体免疫,这是错的。只要一个群体中对一

      种病原体具有免疫力的人数足够多,就能形成群体免疫阻隔病原体的传播,与这

      种免疫力是怎么来的没有关系:可以是疫苗接种获得的,也可以是被感染痊愈后

      获得的,甚至可以是天生就对该病原体具有抵抗力。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具有免疫

      力才能形成群体免疫,与病原体传染力(基础传染数)有关。根据新冠病毒基础

      传染数可以算得,大概60%的人对其具有免疫力就能形成群体免疫。所以英国政

      府首席科学顾问才以让60%的人具有免疫力作为“目标”。


        但饶校长认为,没有疫苗,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少数天然有抵

      抗力的人,他们不可能堵住病毒在人群的传播。”饶校长所谓“天然有抵抗力的

      人”,应是指天然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例如细胞与新冠病毒结合的靶点发

      生突变,让新冠病毒没法入侵细胞。这样的人如果有的话,也是极少数。


        但是饶校长似乎不知道,要对新冠病毒具有抵抗力,还有第三条途径,那就

      是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痊愈了,体内有了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也就对它具有了免

      疫力。虽然新冠病毒被媒体和某些专家渲染得非常恐怖,但其实它是比较温和的

      病毒,在确诊病例中,有80%症状轻微,不经任何治疗就能痊愈。而且,在对钻

      石公主号邮轮的全体乘客和意大利一个小镇的全体居民全部做了核酸检测后发现,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有一半以上从被感染到转阴时都没有症状,如果不对所有的

      人做检测,这些人就不会被统计进去。所以,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90%以上没

      有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他们痊愈后就有了免疫力。可见,要让60%的人具有免疫

      力,并非不可能。


        如果某种传染病能通过普遍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是不是像饶校长说的可以

      “全民取消医疗”呢?是不是就要搞社会达尔文主义呢?当然不是。大部分的疾

      病不是病原体引起的,人体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力。即使是病原体导致的疾病,其

      中有一部分人体也没法对其产生免疫力。即使是能产生免疫力的疾病,也需要用

      药物和支持疗法救治重症感染者。所以医疗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对新冠病毒能够产生群体免疫,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其自然。毕竟,

      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有大约10%是重症(基数包括了无症状感染者),他们是

      有死亡危险的,需要救治。目前的研究结果,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大约0.5%。如

      果不对病毒的传播做出干预,被感染者数量指数增长,重症患者数量也急剧上升,

      导致医疗系统崩溃,就会让病死率超高,就像武汉、意大利发生的那样。


        在舆论压力下,英国政府没能再淡定下去,也禁止大型集会、关闭学校,下

      一步还可能“封城”(西方国家所谓“封城”其实是对商业活动和居民行为做出

      某些限制,例如禁止餐馆、酒吧营业,居民无生活、工作、医疗、健身需要不要

      外出,和中国的“封城”不是一个程度的)。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一种传染病爆发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把它完全控制住不让它传播开

      去?甚至让它完全消失?当年的萨斯不就被消灭了嘛。但是萨斯和新冠病毒感染

      病有很大的不同。萨斯病情往往比新冠病毒严重,病死率高得多,而且有很明显

      的症状,那就是发烧,通过排查发烧的人,就能把萨斯患者都找出来隔离,从而

      切断病毒的传播。新冠病毒感染则不然,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不是被感染者都会

      发烧,甚至一半以上的感染者什么症状都没有。对这种比较温和的病毒,要将它

      完全消灭是不现实的。即使采取让整个社会停摆的极端措施,把病毒传播暂时压

      制下去了,一旦社会恢复运转,病毒又会开始传播了。


        既然没法完全控制病毒传播,那么退而求其次,尽量减缓病毒传播的速度,

      让感染者数量缓慢增加,不要让医疗系统崩溃。这就是目前欧美各国采取的防疫

      措施,所谓“拉平曲线”,不要让感染人数出现急剧上升的高峰。长期来看,可

      能并不能减少感染者的数量,但是如果能做到感染人数上升平缓,医疗系统不超

      负荷,重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就能减少死亡,降低病死率。


        真正要完全控制病毒的传播,需要借助疫苗。但是,即使一切顺利,疫苗的

      研发、试验、大规模生产也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一次的疫情是指望不上的。何

      况疫苗的研发很可能不会成功,毕竟,很多传染病到现在也没能做出疫苗。所以,

      没有疫苗,新冠病毒会一直在人群中传播,等到大部分人被传染上,60%以上的

      人对其具有免疫力,传播才会被遏制,除非新冠病毒像流感病毒那样很容易发生

      大的变异,让此前获得的免疫力失效。可见,不管是靠疫苗接种,还是由于大部

      分人被感染获得免疫力,要遏制新冠病毒,最终仍然离不开群体免疫。


        2020.3.19


    • 快乐的大脚 VIP会员 2020-03-24 19:00 19:003楼

      什么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


        作者:科学猫头鹰


        “群体免疫”是指通过免疫易感人群的种群来保护整个社区免受传染性疾病

      侵害的手段。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被接种者,通过打断感染传播的链条,疫苗

      接种还可以保护群体中未接种疫苗的人。但群体免疫要发挥作用,前提是社区中

      足够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个接种比例的临界值(阈值)?一

      旦落实到位,群体免疫又是如何防护群体中最脆弱的个体的?


        正如牧群使用纯粹的“数字”(群体大小)来保护其成员免受掠食者的侵害

      一样,群体免疫也可以使社区免受传染病的侵害,这基于对该种疾病有免疫力的

      人数足够多。群体中对特定疾病产生免疫的成员越多,整个人群就越能在该疾病

      爆发时受到保护。


        一个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通过感染引起该病的病原

      体或对其进行疫苗接种。由于疫苗可以诱导针对特定传染病原的免疫力而不会引

      起疾病,因此,这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社区变成抗病人群。这些

      接种疫苗的人不仅保护自己免受疾病侵袭,它们反过来也保护了无法接种疫苗的

      社区成员,防止了疾病链蔓延到他们身上,并限制了潜在的传染病爆发。每个接

      种疫苗的人都可以提高这种具有社区级保护作用的有效性。


        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均具有不同的感染特征,有些疾病(例如麻疹和流感)比

      其他疾病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有些传染病可能会产

      生严重的后果。 例如,百日咳威胁到任何年龄段的人,有致命风险,婴儿是百

      日咳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例如传染性和病死率)都会影

      响一种传染病的群体免疫阈值。群体免疫阈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个社区为防止传

      染病爆发所需的被免疫个体的最小百分比。


        要设定这样一个阈值,流行病学家会使用称为“基本繁殖数”的值,通常称

      为“ R0”。 该数字表示在一个未受保护的人群中,一个被感染者可以将疾病传

      染给多少人。例如,麻疹的R0在12到18之间,而小儿麻痹症的R0在5到7之间。这

      个数字越高,保护社区的群体免疫的门槛就必须越高。例如,由于麻疹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并且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保护社区所需的免疫阈值高达95%。像

      小儿麻痹症这样的传染性较小的疾病的门槛也相应较低,80%至85%就可以达到

      群体免疫效果。


        免疫阈值的一般概念似乎很简单,但是计算特定阈值所涉及的因素却很复杂。

      这些因素包括针对特定疾病的疫苗效果如何、一种新型传染病的感染效率和致死

      率、来自疫苗接种和感染后的免疫力持续多久,以及哪些人群构成疾病传播的关

      键环节。 这些因素的综合差异导致不同疾病的阈值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R0。


        历史上的人类社区曾经相对较小且相对隔离。传染病即使爆发,如果地理限

      制了民众的流动性,疾病的传播也就随之结束了。1918西班牙流感之所以形成全

      球性爆发,很大程度归因于战争中人员的流动(军队和逃难的民众)。但当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非常密切而快速,海洋和山脉等

      地缘屏障已经不再是障碍。飞机和高铁等高速运载工具把全世界的人链接到一个

      庞大的流动群体中,几乎没有人孤立于这种联系而生存。


        这些紧密的人类“互联网”也使得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更为高效,而封锁国界、

      城市和社区的措施难以持久,唯一可以打破病原体传播链的便是抗病链(群体免

      疫)的形成。水痘疫苗为群体免疫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实例,自从1995年水痘疫苗

      在美国问世以来,水痘的死亡率下降了高达97%。即使不给婴儿接种疫苗,在

      2004年至2007年期间,美国也没有婴儿死于水痘。由于群体免疫,社区中最脆弱

      的个体避免了和病原的接触。


        此次新冠病毒防疫,新加波、韩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当前所采取的措施背

      后,其科学根据就包含了群体免疫的概念。这些国家的措施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轻症患者居家自我隔离(渡过传染期,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除了一些经

      评估有高风险的群聚性活动,不限制健康人出行;宣讲洗手等正确的防护方式

      (健康人和有免疫力的人也能携带并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将有限医疗资源放在

      重点诊治包括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这种措施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成效。


        资料来源:PBS/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等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