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有勇有谋!美国医疗的“掘金术”
    • John&Johnson 2020-04-26 19:19 19:19
    727
    0

    美国医疗产业规模庞大,是各路资本憧憬的蓝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是因为美国的医疗实在太贵了,而且越来越贵。

    我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美国的医疗会这么贵?

    我们常听说美国有发达的保险业,专家常告诉我们,保险公司比单个患者更专业、更有话语权,会为患者搞到一个非常合理的服务价格。

    我们常听说美国的医生拿着闪闪发光的薪水,不在乎开药检查,没有大处方、大检查,不会加重病人的负担。

    我们还听说美国的大医院都有着光辉的历史,为了人类健康福祉和宇宙的永恒存在而不懈奋斗,却从不屑于利润。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那美国的医疗这么贵,难道是因为美国人太有钱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吗?可惜的是,憧憬美国医疗产业的人往往都对此讳莫如深,避之不谈。

    最近看了美国人自己对医疗产业的一个梳理,真的还是叹为观止。简单的说,医疗产业的所有参与者都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几乎什么措施都无法阻止医疗服务变得越来越贵。

    当然,如果站在资本的角度,所有这些让医疗服务越来越贵的办法都会变成美妙的掘金术。

    保险公司

    按理说,保险公司应该是努力减少赔付,才能挣更多的钱。的确,对保险公司来说,投保的多、赔付的少,利润越多。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只关心利润。而减少赔付却并不是增加利润的唯一途径。

    美国法律要求,保险公司的医疗赔付率不能低于保费的85%,剩下15%的才能作为利润。15%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熟?是我国曾经存在过的药品加成比例。这个大伙就很熟悉了,药价越高,加成越多。同理,对保险公司来说,保费的总收入越多,那15%的数额也就越大。

    所以保险公司只要不断提高保费就可以了,至于赔多赔少并不在乎,反正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医疗机构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就是美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非营利的。但非营利性质并不妨碍这些医院挣钱。比如像比较有名的克利夫兰、西达赛奈、纽约长老会等医院的老板们,10年前的年薪都在300-400万美元,这还不算奖金。

    本来,非营利性就跟挣钱不冲突。比如美国各大医院都就如何更好的挣钱,聘请了专业的咨询机构。2014年,德勤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咨询业务收入就高达342亿美元。

    那医院怎么挣钱?讲两个我们特别能理解的案例:

    ①美国有一个叫医疗相对价值(RVUs)的东西,依据所做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收费的高低。从1到5,由易到难,分成五级,定价也就从低到高。

    结果是什么呢?对医院来说,级别高的越多,挣得越多了。于是,四级、五级的收费暴增。Medicare做过一个统计,2001年至2008年,四级五级收费从全部费用的25%暴增至50%。

    那医生为什么也配合呢?据统计,2015年,美国71%的医生在固定薪水之外有奖金。所以了,当然是创造的产值越多,绩效奖金越高了。

    ②关闭不挣钱的科室。这个我们也特别理解,各大医院一度关闭效益特别差的儿科,也是这么个原因。直到现在,儿科医生待遇依旧不高。

    医务人员

    这点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批判美国医疗体系的书中,也还是对很多医生为患者考虑、体恤患者做出了肯定。但大环境之下,个体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在美国,医生开办的外科手术中心、睡眠中心、结肠镜中心等等很流行,病人很喜欢,因为比较快捷。在这样的中心里,医生既是员工又是老板,于是这些中心的收费往往很高。

    美国的监管机构要求,如果医生持股,需要向患者说明。而实践中,这样的说明往往夹杂在手术前几分钟需要签署的一大堆文件里面。“小样,你还想跑!”

    还有一种情况是,医生被动涨价。这几年,美国出现了不少区域性的大型医疗集团。因为在一个地方处于垄断地位,这些医疗集团掌握了地方的保险和定价权。很多医生的个人诊所或小医院,只能选择加入这样的区域医疗集团。

    这产生的结果就是两个,一个就是服务价格的上涨,一个就是不挣钱科室被裁掉。裁掉某些地区不挣钱的科室,导致急救距离加长,这还会增加医疗集团急救费用的收入。简直是一举两得。

    医疗编码

    从医疗编码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挣钱的把戏无处不在。

    医院的收费需要依据编码,但有些时候固定的编码无法满足实践需求,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调节编码“59”。凡是常规编码中无法实现的治疗项目,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编码来实现。

    既然开了这么个口子,结果可想而知。2005年,美国卫生部的调查发现,在所有开出59调节码的账单中,有问题的占40%,涉及金额5900多万美元。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医疗编码越搞越专业越复杂,以至于美国医学院出现了相关的专业,有一大帮专业的编码员。于是,利益群体就出现了。

    结果呢?这套编码制度是在ICD-9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早在1992年,国际疾病编码就已经迭代到ICD-10。但美国的医疗系统不愿意换,一直抵制,拖到了2015年才换。

    这帮人真的……全TM是天才。我看完这些内容的感觉是,莆田系那些伎俩简直是小儿科。在挣钱规模和挣钱勇气上,跟美国老大哥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比如美国有个药品福利管理公司,也就是这几年国内特别流行的PBM。这类公司名义上是帮助患者和医保谈判药价的,给大家谋福利的。可是呢?2014年,因为不满意药企的报价,PBM公司直接把几百万哮喘患者常用的一款药从处方目录里剔除了。是不是很有勇气。

    当整个系统的所有玩家都是利益主体的时候,几乎什么都阻止不了费用上涨。所以《美国病》这本书的作者写到最后也很绝望,她发现在控制医疗费这件事情上,谁也指望不上

    于是作者最后,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患者身上。作者交给患者一大堆工具和方法,希望他们能够在治病就医的时候,识破那些收钱的伎俩。但,这谈何容易。


    4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