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王健仰: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治疗进展-脑转移篇
    • 杨学宁医师 2019-08-24 10:29 10:29
    704
    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肿瘤评论”

    导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健仰教授在医邻云学院上分享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寡转移的治疗进展,并重点介绍NSCLC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概念


    寡转移的概念


    有数据显示,20%-50%初诊NSCLC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常见脑、骨、肝、肾上腺等器官转移。


    20世纪90年代,医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了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局部根治性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鉴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良好治疗预后,1995年Hellman与Weichselbaum共同提出了“寡转移”的概念。在临床上,这部分患者的特点是肿瘤处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有限并且转移器官具有特异性;在生物学上提出了“种子-土壤”学说,表示肿瘤细胞已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处于侵袭性较温和的时期。因此,在第八版NSCLC新分期中,寡转移被归类为M1b,预后与M1a相似,明显优于广泛转移(M1c)的患者。


    尽管临床上已经观察到寡转移的现象,但是具体定义仍然存在争议。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转移瘤的数目少于或等于5个,受累器官少于或等于2-3个,这部分患者属于寡转移。




    按寡转移的诊断次序分为同时性寡转移和异时性寡转移。同时性转移是指诊断肺原发肿瘤的同时发现有寡转移灶或者确诊原发灶之前已出现了其余脏器的寡转移情况,或者在原发灶治疗不久合并出现的寡转移情况,通常以6个月为界限和异时性转移区别。异时性转移是指肺部原发病灶经规范治疗一段时间才出现其余部位转移的情况。由于同时性寡转移在诊断初期就有寡转移灶,因此其侵袭性明显强于异时性寡转移,而异时性寡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同时性寡转移患者。


    同时性寡转移病例




    一例46岁男性NSCLC患者的PET-CT显示,初诊时有右侧肺门淋巴结以及原发灶,同时右侧腋窝淋巴结和右侧肾上腺有转移,因此该患者是同时性寡转移,给予了积极的局部治疗,对三处病灶进行了三维立体放疗。放疗后2个月的PET-CT显示寡转移灶消失,经过5个月的PFS后,患者出现其他转移灶,由于患者是ALK基因重排(+),因此给予克唑替尼治疗。



    异时性寡转移病例




    一例52岁男性,初诊时右侧肺门、右侧纵隔和对侧纵隔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虽然初期左侧肾上腺增大,但没有代谢活性,因此判断为IIIB期NSCLC,给予标准的根治性CRT。治疗后PET-CT扫描显示,右侧原发灶和纵隔淋巴结缓解,肾上腺依然没有代谢,但是随访6个月后左侧肾上腺逐渐出现代谢增高,将其诊断为孤立性远处转移。此患者为典型的异时性转移,给予立体定向放疗,2个月后复查,左侧肾上腺完全缓解。



    临床实际情况


    在临床上,约50%的IV期NSCLC患者在行一线化疗时为寡转移状态;约50%的局限期NSCLC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的疾病进展为寡转移。这些患者的5年OS为20%-30%,其中13%的患者为DFS。


    一项回顾性研究统计了寡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大部分研究中患者接受局部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20-30个月。


    寡转移是肺癌中疗效得到显著提高的类型,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寡转移的临床研究很多,包括随机III期、II期,以及I期研究,治疗方案是全身治疗和局部根治性治疗等。



    寡转移之脑转移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NSCLC脑转移(BM)的临床特点


    在病理上,脑转移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也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腺癌最容易出现脑转移,其次是大细胞未分化癌,然后是鳞癌。数据显示,25%-50% NSCLC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脑转移;10%-20%NSCLC患者在初诊时存在脑转移。


    脑转移途径和部位


    脑转移最常见途径-动脉循环的血源性转移。脑内灰白质交界以下区域血管管径变细,狭窄的血管内血流变慢,易形成瘤栓,该处是发生脑转移瘤的最常见部位。脑转移主要以大脑中A分布区为多,倾向脑A未端区。


     

    脑转移瘤的分布与其重量(及血流量)有关,约80%的脑转移位于大脑半球,15%在小脑,5%在脑干。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没有症状,在体检或复查时才发现有脑转移。脑转移无特异性,有时先于肺癌出现,患者渐进或急性发病。常见的四大症状:头疼(50%)、局灶性肌无力(20%-40%)、认知障碍(1/3)、癫痫(10%首发,40%)。其次会有步态、言语、视力障碍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


    肿瘤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大脑中A分布区,亦可局限于白质内。实性:T1WI呈稍低信号(低于正常脑组织信号),T2WI瘤灶高于脑实质,但低于周围水肿带;囊性:T1WI稍低混杂信号,T2WI等高混杂信;



    肿瘤周围:多有明显水肿呈大片状高信号,小肿瘤,大水肿;


    占位效应:常明显;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但类型各异,呈结节状,环状强化,环壁不规则增厚;



    NSCLC-BM的放疗



    最新的NCCN指南中,对于NSCLC局限数目的脑转移,可以进行:1.手术+WBRT(I类)或SRS;2.SRS+WBRT(一个转移灶,I类证据);3.单独SRS。对于广泛的多发性脑转移,目前认为是不可治愈疾病,因此给予姑息性外放疗。

     

    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多少数目转移属于局限性转移,一般认为是3个。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目的是根治,因为患者的生物学行为相对稳定,侵袭性不那么强,极少数有根治希望。ACCP临床指南及NCCN指南强烈推荐,若经PET/CT或超声支气管镜排除合并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显著预后不良因素后,建议对肺原发灶行根治性切除,联合BM外科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SBRT) 等局部治疗。


    立体定向治疗


    立体定向治疗采用立体照射技术,确定一个很小的三维颅内靶体积,给予高剂量照射,其特点是靶区边缘剂量迅速下降。单次治疗通常称为立体定向外科(SRS)治疗,分次治疗通常称为立体放射治疗(SBRT)。NCSLC-BM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治疗后,总体的2年生存率可接近30%,5年生存率约10%-20%。


    立体定向治疗的根治性放疗适应证有:(1)无颅外病变或颅外病变稳定,单发脑转移(孤立、较小、球形、外形较规则的病灶),直径20mm-35mm;(2)转移灶较小,少于3-5个;(3)拒绝手术或手术难度大。


    不宜进行立体定向治疗的有:(1)病灶位敏感或重要结构,如视神经、视交叉;(2)急性出血,边界不清;(3)病变严重水肿,伴颅高压;(4)有囊性变;(5)原发未控制的多发脑转移。


    随着术后SRS/SBRT对于不同病理类型转移瘤的疗效不断提高,中位生存期范围为12个月左右,转移瘤局部控制率超过70%,多数在80%-90%。多数指南推荐手术切除孤立性脑转移且术后行WBRT或SRS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另外也可考虑WBRT序贯SRS作为替代方案,1年OS可达60%-80%。


    很多研究对比了手术切除与SRS,以确定哪个更有益。这些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的局部控制率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基本没有差异,部分研究显示手术的中位生存期较长,部分显示SRS较好。目前还没有头对头的研究,就回顾性研究来看,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选择。


    SRS/SBRT是肺癌脑寡转移的有效局部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相比于手术切除创伤小,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要求较小。对于部分患者,有根治的意义。


    全脑照射


    全脑照射是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治疗目的是缓解神经症状和体征,延长生存期。全脑照射的有效率为70%-90%。RTOG的随机研究得出,全脑照射常用剂量应为40Gy/4w,30Gy/3w,40Gy/3w,或30Gy/2w。病变集中,局部加量,提高局部控制率。全脑照射常用的是左右对穿的二维照射,调整射野时应该避开角膜。


    由于现在有根治性的局部治疗,所以现在也有全脑照射与局部治疗联合治疗寡转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有3个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全脑放疗(WBRT)与WBRT+手术的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组的中位OS明显优于单纯WBRT,而且联合组的功能自理也明显优于单纯WBRT。


    RTOG95-08研究比较了WBRT±SRS治疗寡转移,选取1-3个脑转移的患者,采用的剂量WBRT为37.5Gy/15f,SRS对于≤2cm采用24Gy,2-3cm采用18Gy,≥3cm采用15Gy。研究入组300多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的总生存没有差异,但是WBRT+SRS治疗孤立性脑转移和RPA评分1级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WBRT。RPA评分是通过KPS、原发肿瘤状态、年龄、颅外病灶状态进行评分,1级是状态较好,肿瘤负荷较轻的患者。


    2014年RTOG95-08二次分析时没有采用RPA,而是现在通用的GPA评分,两种评分类似,都是通过年龄、一般状况、颅外肿瘤状态以及脑转移的个数进行评分。二次分析显示,整体上两组没有差异,但是GPA评分为3.5-4.0的患者,联合组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WBRT。


    2015年ASCO会议上报告了NCCTG N0574研究,该研究针对有1-3个脑转移的患者,但不只是NSCLC患者,还有乳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研究目的是比较SRS与SRS+WBRT哪个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大。结果显示,两组的总生存没有差异,联合组的至颅内进展时间显著优于SRS组;急性副反应方面,6周时WBRT+SRS组脱发(P=0.01)更多;迟发性副反应方面,WBRT+SRS组、SRS组CNS坏死率分别为4.3%和6.8%(P=0.72);但是WBRT联合SRS后认知功能恶化发生率更高。此外,其他比较SRS与SRS+WBRT的研究也显示,两组的总生存没有差异,但是联合组的颅内控制率明显优于单纯SRS组。


    对于预后较好的患者,尤其是单发性脑转移,推荐做SRS;对于多于一个转移灶的患者,推荐做SRS+WBRT。


    NSCLC-BM在靶向治疗时代的治疗进展


    突变现状


    研究显示,10%-20%的NSCLC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19和21外显子突变占90%),并且是预后良好的因素。3%-7%的NSCLC存在ALK基因重排,但对预后的意义不明。CNS转移占EGFR基因突变患者远转的30%-60%,占ALK重排患者远转的40%-70%。整体患者的CNS远转率为22%-55%。数据显示EGFR突变NSCLC患者更易发生脑转移。



    由于存在血脑屏障,传统化疗药物以及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因此对脑转移瘤效果甚微。后研制出TKI小分子药物,2011年JTO发表的研究显示,使用C11标记的特罗凯透过了血脑屏障。虽然TKI穿透了血脑屏障,但是在脑脊液中的浓度相比于血液中很低;TKI药物之间相比,厄洛替尼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吉非替尼,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以厄洛替尼较高。


    放疗在脑转移TKI时代的应用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探索了WBRT与EGFR抑制剂的联合治疗,这些研究显示,野生型患者的疗效显著差于突变型患者,一些研究显示EGFR突变型患者的中位OS达到10个月,有些达到14个月。WBRT除了与EGFR抑制剂联合,还有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研究,但是还没有生存数据。其他病例对照研究对比了WBRT联合TKI分子与单纯WBRT,结果都显示联合治疗优于单纯WBRT,这些都是中国进行的研究,比较适合推广。




    2016年ASTRO会议上报告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研究,对比EGFR敏感突变的肺腺癌脑转移中TKI与TKI+RT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组的中位PFS和OS都显著优于单纯TKI治疗。独立分析显示,联合治疗是预后的独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21外显子突变患者加入WBRT后获益明显,19外显子突变患者加入WBRT后获益不明显。


    BRAIN研究是对比WBI/化疗与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脑转移患者的III期研究,入组标准是晚期脑转移NSCLC,EGFR突变且既往未接受EGFR-TKI治疗,脑转移部位数≥3等。尽管该研究全文还没有公布,但对其设计存在以下疑问,由于IV期患者原则上是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这个研究中WBI组是WBI±化疗,也就是一些患者没有进行化疗,直到进展后才进行全身的埃克替尼治疗或化疗,因此可以预测,WBI组的效果不如埃克替尼组,因为前者的颅外病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而且WBI+化疗的毒性应该会大于埃克替尼组。



    该研究大概需要170例患者,主要终点是iPFS,结果显示埃克替尼组明显优于WBI组,有19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埃克替尼的疗效显著优于WBI组;21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两组的差异没有那么大;次要终点是PFS,OS,结果显示WBI组的PFS低于埃克替尼组,主要是因为WBI组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没有接受有效的全身治疗;两组的OS没有差异;在缓解率方面,埃克替尼组的颅内缓解率和总缓解率都优于WBI组,但是不清楚是何时判断疗效,两组总缓解率之间的差异大于颅内缓解率的差异,还是因为WBI组部分患者没有接受有效的全身治疗;治疗毒性方面,WBI组毒性显著大于埃克替尼组,主要是肝功能毒性和血液毒性,由于WBI并不会对肝脏和血液造成影响,因此毒性可能主要来自化疗。


    最后研究得出结论,埃克替尼改善了EGFR突变多发脑转移NSCLC患者的iPFS与PFS;对于晚期NSCLC多发脑转移的患者,若存在EGFR基因突变,可考虑一线应用埃克替尼,尤其是19外显子突变患者,但远期生存未优于WBI。WBI仍然是NSCLC多发脑转移的标准治疗。


    此外,还有很多正在进行的研究,对比WBRT联合靶向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mTOR抑制剂、ATR抑制剂等。


    目前临床存在的瓶颈


    WBRT作为NSCLC脑转移的标准基础治疗,如何降低神经毒副作用,这在技术上需要突破,比如海马保护全脑IMRT。海马是认知和记忆的主要结构,海马发生脑转移的比例非常低。


    对于IV期NSCLC寡转移患者,全身治疗的疗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期待能出现更加有效的药物。与放疗有协同作用的免疫治疗正在起步中。


    对可切除原发灶的IV期NSCLC寡转移患者,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同时根治性局部治疗,还缺乏I类证据。但从理论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NSCLC寡转移和广泛转移的肿瘤生物学差异还不明确。


    版权声明

    本文系医邻网“肿瘤评论”编辑根据王健仰教授在医邻云学院的授课课程整理,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者引用,需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医邻网肿瘤评论”。

    直接长按下方二维码观看课程全程视频!

    【医邻云学院第37讲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的治疗进展-脑转移篇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医邻网APP学习

    2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