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电离辐射”?
· 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形式向外的扩散。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能量又称作电磁辐射。[1][2]
·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是指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的过程。高能量的辐射才能产生电离,称为电离辐射;低能量辐射不足以产生电离,主要表现为热效应,称作非电离辐射。
· 电磁波的能量与波长有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也越高。按波长从长到短、频率和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电磁波分为:长波、无线电波(包括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X射线)、伽马射线(γ射线)。
· γ射线、X射线和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能够产生电离效应,属于“电离辐射”。在电磁辐射中,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的界限在紫外线光谱中,但这个界限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不同分子和原子电离所需的能量不同[3]。传统上,我们将紫外线归入非电离辐射[4]。
· 生活中常见的热辐射、无线电波(包括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属于非电离辐射。除了这些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还包括低速带电粒子、声辐射(如超声波)、重力辐射(如引力波)。
没有证据表明非电离辐射会增加肺癌风险
每天与我们日夜相伴的手机、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脑、空调、暖风机、浴霸、电磁炉、电吹风),以及各处分布的电力线、通信基站都会产生辐射,但这些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远没达到产生电离效应的能量,而主要对被照射物体产生热效应。例如,晒太阳可以升高皮肤温度,尽管晒时间太长可能会引起灼伤,但不会使人体分子产生电离。
对健康志愿者的试验显示,短期暴露在环境中、或者家中正常强度的非电离辐射下,不会造成任何明显的有害效应[1]。
确定某个因素与癌症是否有关,常用两种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在有某个可疑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调查疾病发生率是否增加。就像前文所述,在日本原子弹幸存者和铀矿工人中,发现肺癌发生率增加,从而确定肺癌可能与电离辐射相关,但仍不能建立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动物试验中,让动物暴露于这些可疑危险因素,然后观察疾病发生率是否增加。
过去30年中,关于非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已经有数万篇论文发表。根据最近一项对科学文献的深入回顾,世界卫生组织得出结论,目前证据不足以确认低强度暴露于非电离辐射会造成任何健康后果[1]。
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非电离辐射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生依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非电离辐射真的有一定效应,也是非常有限的。目前研究结果尽管有一些矛盾之处,但对于成年人和儿童的任何一种癌症,都没有发现风险明显增加[1]。
《欧洲防癌准则》(European Code Against Cancer)第4版作者对辐射相关内容的解读文章也指出:现在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电离辐射是癌症的病因[5]。
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但大多数属于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较小,也没有致癌的证据,因此无需过度担心。需要注意的是电离辐射,通常有电离辐射的地方会有下面这样的标志来提醒您注意危险。此外还要注意不要带可能有电离辐射的物品回家,包括一些来历不明的物品;接受有放射性的医学检查和治疗时应合理适量。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EB/OL]
[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网站[EB/OL]
[3]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Office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Biological Effects and Potential Hazards of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ET (Offic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BULLETIN 56 Fourth Edition. August 1999.[EB/OL]
[4] GB/T17857《医用放射学术语》[S]
[5]McColl N, Auvinen A, Kesminiene A, Espina C, Erdmann F, de Vries E, et al. European Code against Cancer 4th Edition: ionising and non-ionising radiation and cancer[J]. Cancer epidemiology, 2015 Dec,31;39: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