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荣教授:未来已来,免疫单药可用于NSCLC一线治疗 | ASCO2020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全球肿瘤学领域的第一大盛会,备受我国肿瘤界医生关注。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的ASCO年会将首次改为于5月29-31日线上举办,全球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围观ASCO年会的全部动态。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治疗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探寻一直是各大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次ASCO会议上,IMpower110研究最新数据公布。而在ASCO会议前夕,基于IMpower110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的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
此前,阿替利珠单抗已经在NSCLC获得3个适应证。2016年,阿替利珠单抗获批用于治疗铂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转移性NSCLC患者。2018年,阿替利珠单抗获批与贝伐珠单抗、紫杉醇、卡铂联用,用于无EGFR与ALK突变的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2019年,FDA批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用于无EGFR与ALK突变的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本次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的获批使得IMpower110研究成为人们讨论的中心。IMpower110研究究竟给NSCLC的临床实践带来了什么?“医学界肿瘤频道”有幸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董晓荣教授对研究进行精彩解读。
医学界:今年的ASCO年会上,IMpower110研究更新了患者报告数据,受到广泛关注,能否请您解读一下研究更新要点?
董晓荣教授:
IMpower110(NCT02409342)研究主要评估了在阿替利珠单抗单药在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
本次更新中,研究者对患者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总体健康状况、身体机能、角色机能的评分中,两组患者症状负担均较低且结果相似。两组患者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以及3种症状的综合评分上无差异(表1)。
表1:阿替利珠单抗组与化疗组患者症状负担对比结果
总的来说,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和化学治疗的患者在生理功能都上取得了改善,且肺癌相关症状没有恶化。而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稍有优势,它可适度改善患者的咳嗽和胸痛,且疲劳和恶心/呕吐得分可立即得到改善。
医学界:IMpower110研究意味着NSCLC一线治疗或将迎来PD-L1单抗药物,用于治疗PD-L1高表达,且无EGFR或ALK基因突变的晚期非鳞状和鳞状NSCLC患者。5月19日,基于IMpower110研究,美国FDA宣布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的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请您谈谈IMpower110研究的结果如何?安全性数据如何?首先很开心免疫单药能够成为特定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延长生命,更好地生活。IMpower110研究共入组了572名初治患者,这些患者不携带ALK或EGFR基因突变。结果显示,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与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使中位总生存期(OS)延长了7.1个月,阿替利珠单抗为20.2个月,而化疗组仅为13.1个月。也就是说,与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新诊断为特定类型晚期NSCLC患者OS显著提高(HR=0.59;95% CI:0.40-0.89;p=0.0106)。同时,研究者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在阿替利珠单抗组为8.1个月,在化疗组为5.0个月。这种单药免疫治疗让不携带EGFR或ALK基因变异的NSCLC患者有了更优的治疗选择,给未来一线NSCLC患者PD-L1高表达人群提供了免疫单药治疗新的选择。很多患者会担心免疫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次ASCO会议上更新了IMpower110研究的安全性结果。使用NCI CTCAE v4.0对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表2),两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9%和44.1%,不良事件导致阿替利珠单抗组6.3%的患者停药,而化疗组有高达16.3%的患者停药。阿替利珠单抗的安全性与其已知的安全性一致,可以看出免疫疗法的安全性其实更好。
医学界:您如何看待IMpower110研究的意义?它对目前NSCLC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 去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议上,IMpower110研究首次在III期研究中证实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单药阿替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完胜化疗,给未来一线NSCLC患者高表达人群提供了免疫单药治疗新的选择。可以说对于PD-L1高表达的这部分患者,免疫单药以及免疫联合化疗都是可选择并且有前景的治疗方案。未来单药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医学界:临床工作中,您是否会建议患者进行具体的PD-L1抗体检测? PD-L1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免疫疗法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并非决定性指标。对于单个标志物的检测,无论PD-L1,还是肿瘤突变负荷(TMB),都有一些预测价值。同时,我们也知道,无论是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还是免疫联合一线治疗,其疗效与PD-L1的表达水平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选择治疗的药物,原则上建议患者进行PD-L1抗体检测。
医学界:哪些因素下,您会考虑在PD-L1高表达的NSCLC患者使用免疫单药?对于IMpower110研究中显示的3种抗体(SP142、SP263、22C3)高表达人群,在OS、PFS获益上都支持阿替利珠单抗治疗,你如何看待这一结论呢?
董晓荣教授:
对于不携带ALK和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若为PD-L1高表达患者,我会建议其使用免疫单药治疗,最好能在一线使用,但要考虑卫生经济学和患者身体承受能力及持续用药能力,所以,使用前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IMpower110研究表明,SP263、22C3和SP142三种抗体都可以预测阿替利珠单抗单药对于晚期NSCLC的疗效,且三者之间一致性较高。无论是SP263、22C3还是SP142的高表达,都能够很好的预测阿替利珠单抗单药对于晚期NSCLC带来的临床疗效,所以,在临床上不会指定特定的PD-L1克隆号进行检测。

尽管SP142,22C3及SP263三种抗体的检测平台、检测灵敏度及评分算法不太一样,但PFS、OS的趋势和区间的分布基本上是类似的。因此,在使用阿替利珠单抗之前可用三种抗体之一进行检测。
医学界:阿替利珠单抗于2020年2月在我国获批,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在我国肺癌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今年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PMA)正式批准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的小细胞肺癌,这是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的第一个适应证,是30年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首次重大突破。IMpower110研究意味着NSCLC将迎来又一免疫药物,不携带ALK或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有了新的选择。在NSCLC领域,阿替利珠单抗已经获得了4个适应证。未来,或许阿替利珠单抗还将联合其他药物在肺癌领域或其他肿瘤领域大展风采。
董晓荣教授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