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杨学宁:肺癌早筛,需要优化筛查路径!
    718
    0

                                                                                                     

    杨学宁:前面听了王贵齐教授的介绍,我国在结直肠癌早诊方面已是很有成效,而我国在肺癌的早诊方面才刚刚起步,所以还需要多向我国结直肠癌学界的专家学习。今天我介绍的主题是《肺癌的筛查》。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不但占所有恶性癌症的首位,而且致死人数则是排名第二、三和四名的三种恶性肿瘤致死人数的总和!
    肺癌的死亡率非常高,是因为病人在诊断肺癌时70%以上已无法治愈。因此,多数的医疗资料消耗在肺癌的终末期,而晚期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年。但是,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80%的病人能够治愈。
    那么,肺癌怎么做到早期发现呢?
    国际上推荐的是使用低剂量螺旋CT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目前已报道的四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其中两个最大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   


    上图是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计划。他们的研究入组了5万多个病例,入组的病例是55-74岁重度吸烟或既往重度吸烟受筛查者。
    结果显示,接受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者肺癌死亡较接受X线检查者降低了20%。因此,目前肺癌筛查已写入了多个国际国内肺癌指南,包括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以及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

    但我们不建议所有人一哄而上都去做筛查,因为只有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人群和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去做筛查才是有效的。否则,筛查无法在总体上改善病人的生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筛查呢?目前国际上入组的大多是50岁-70岁的人群,多数吸烟量 ≥ 30 包年(每天吸烟包数X吸烟年数)。NCCN的人群增加了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说家庭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但这不是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的结果,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的结果只针对重度吸烟人群。


    知道了哪些人是筛查的对象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筛查需要持续多长时间?
    既然开始筛查,总有停止的时候。一般是持续到筛查者不能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美国的国家计划就是每年筛查1次,共筛查3次,后面可做可不做。
    欧洲的试验逐步延长筛查时间,中间可以隔2年和2.5年,但在2.5年的时候如果查出肺癌,很多病人都偏晚期了。所以在第二次、第三次筛查的时候,2年的间隔比较合适。

    筛查出来的病人,都是怎样的病人呢?从目前来看,筛查阳性患者中IA/IB期比例最高,低剂量螺旋CT组达50%。不过,并非所有的肺癌类型筛查出来都是早期的,快速生长型(未分化癌和小细胞肺癌)难以筛出早期病例,意味着这种类型的肺癌无法从筛查中获益,这些筛查出来之后,多数在2年内死亡。
    筛查所发现的肺结节,也不尽相同。我们把肺结节根据其密度和比例分为实性、部分实性和纯毛玻璃样(GGO)三大类,恶性程度和风险程度也会有差别。


    目前,研究者已认识到,纯毛玻璃样结节,即使是肺癌,绝大部分是相对惰性的肺癌或者是癌前病变,只要定期复查,致死风险很低。针对致死风险很低的惰性肿瘤,过早的治疗可能是过度治疗,频繁的检查亦会是过度诊断。
    例如有个78岁的老年男性发现了右上肺毛玻璃样结节,因为存在心脏病接受抗癌治疗,经过了12年,这个结节长大了20%左右,但并未明显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这个病人已经90岁了。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个老先生可能最终死于心脏病,而不是肺癌。
    因此,对于纯毛玻璃样结节现在很多指南建议定期复查,不首选直接接受手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是安全的。
    对于实性结节,如果具有典型的肺癌影像学特征,则要尽快接受手术或者有创诊断。如果不确定为肺癌,需要密切观察,首次随访间隔建议是一年以内,超过两年的随访有可能延误病情。


    肺癌高危人群在第一轮筛查时有约30%的筛查者发现肺部结节,这其中又有约90%需要进一步诊断,10%接受了有创诊断或者治疗。而这些有创诊断和治疗,也有导致并发症的风险。



    另外,筛查者接受长期接受CT检查也会暴露于一定强度的电离辐射,这种电离辐射的积累有可能增加肺癌的风险。

    鉴于目前肺癌筛查方法的不足,医学研究者一直在寻找提高筛查效率,降低有创诊断率的方法。那么,有哪些新的筛查辅助工具呢?
    1. 人工智能(AI):结合人工智能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效率,多个小样本研究看也有一定的成效,AI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有广阔前景。不过还没有获益大规模临床研究的验证。而且,这只是基于目前影像诊断方法为主的。
    2. 液体活检:通过血液或者痰液检测液体中的肿瘤标记物。来自美国的研究显示,利用某些肿瘤标记物组合可以提高10%的诊断准确率。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组分析的进步,基于基因组学的大样本量早期肺癌诊断研究已有初步结果。循环游离基因组图谱研究(Circulating Cell-free Genome Atlas Study,CCGA)将募集约12000例肺癌病人。2018年ASCO会议上,报道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研究的检测方法的确认早期肺癌几率低,但却被发现具有假阳性率低(2%),特异性高(98%)的特点。未来将探索假阳性高率高的CT筛查和假阳性低的CCGA方法中结合。
    在国内,有研究报告,通过对痰液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逆转录酶亚基(hTERT)基因mRNA进行定性检测(费证清™,诺辉健康)可用于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进行辅助鉴别(80%-97%肺癌患者端粒酶呈阳性),小样本研究显示检测对肺癌样本和肺部良性疾病样本的敏感度(84.2%)和特异度(96.0%)均比较高。亦可用于影像筛查或者影像检测后进一步富集肺癌高风险人群,减少下一步不必要的检查和由之引起的风险和心理负担。
    该检测方法目前正在计划设计严谨的、全国的多中心试验以验证其有效性。总之,这个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总的来说,对于在社会上进行大规模的肺癌筛查必须平衡收益和风险。
    低剂量 CT 筛查使肺癌病死率降低 20%。也就是说,为减少一例肺癌死亡,需要筛查320例重度吸烟者,或者319人接受筛查但未获益,且部分人可能因此受到伤害。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肺癌在更加年轻和非重度吸烟的人群,这种肺癌筛查的效能会进一步降低。
    国内目前肺癌筛查应用有扩大化趋势,这种情况应该得到卫生部门的关注和限制。同时,肺癌筛查前,应得到专业医师的建议,诊断后,应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价,并与病人和家属客观地交谈。
    另外,研究证实,参加肺癌筛查者,戒烟成功的几率大增。我国吸烟人群巨大!肺癌的筛查人群既是重度吸烟者,也是预防肺癌做工作的对象。我国应该加强戒烟指导。
    小结:早期诊断将获得最大的治愈机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行,但推广仍然需要慎重决策,在高度吸烟的人群当中有益,但在其他人群中效果如何,还值得探索;筛查发现结节需要综合决策,而且要在专业医生手里进行。
    有计划随访是重要的管理方法,对于GGO,应避免立即手术的冲动,但也取决于各地的经验和专业医生对结节的判断。
    我们需要探索有效、创伤小且节约资源的肺结节管理策略。现在肺癌筛查主要的形式还是影像学,以后像痰液或者是体液的方式,可能会发展为补充的方式,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证实。

    2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