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WCLC2019丨武大人民原创研究:肿瘤突变评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可能优于TMB
    156
    0

    2019年9月7-10日,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19年第20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Conquering Thoracic Cancers Worldwide”,接力抗肿瘤之棒,继续致力追求患者的长期和高质量生存。本次大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源博士关于肿瘤突变评分对比肿瘤突变负荷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的研究入选 “Joint IASLC-CSCO-CAALC Session(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联合专场)”。




    李源博士



    本研究首次开发出肿瘤突变评分(Tumor Mutation Score,TMS)系统,结果显示,TMS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可能优于肿瘤突变负荷,相比于TMB,更加精准、高效、简单和经济。该研究作为代表性研究入选此次大会中国专场,得到与会专家的点评讨论,反映出该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引起了我国及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1

    研究成果展示


    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之一,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靶向基因测序。一方面,TMB检测受基因组合和测序平台的限制,缺乏统一的cutoff值;另一方面,TMB在计算时纳入了所有非同义突变,包括驱动基因和一些负性相关基因突变,极大地影响了TMB作为标志物的预测效能。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TMB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发出肿瘤突变评分(Tumor Mutation Score, TMS)做为免疫治疗标志物。


    在240例接受免疫治疗和TMB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将与好的疗效和或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显著相关的基因突变定义为正性突变基因。TMS定义为正性突变基因组合中含有的非同义突变的基因个数。因此,基于18个正性突变基因的TMS18的值为0-18的整数。TMS18与TMB显著相关。依据TMS18的高低,将240例患者分为TMS18=0(低),1<=TMS18<3(中)和TMS18>=3(高)三组。


    在PFS生存分析、疗效评价和是否长期获益方面,TMS18在各组中的表现均优于TMB和PD-L1。在高TMS18组,疗效评价CR/PR/SD的患者比例为74%(CR/PR/SD: 3/17/20),明显高于高TMB或高PD-L1组,并且3例CR的患者全部在高TMS18组。ROC曲线分析表明,TMS18在区分疗效评价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TMB。此外,在亚组分析中,TMS18在EGFR野生型患者中预测效果优于EGFR突变型患者。TMS18联合PD-L1能够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


    TMS相比于TMB而言,计算方法简单,具有统一的cutoff值,预测效能更佳;同时,所需检测的基因数量由检测TMB的400+基因可降至20+基因,性价比更高。因此,TMS18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可能优于TMB。未来在更大的临床研究数据中进行验证,将有望推动肿瘤突变评分系统在临床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

    李源博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二科 主治医师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从事胸部肿瘤和肿瘤生物信息领域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影子28分

    ASCO、AACR、OESO、CSCO会员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