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早期复发监测
    321
    0

    在2015年,ACS估计每年有132700例新诊断为CRC的患者,并且49700例患者将死于CRC。在近2年,CRC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应归功于肿瘤预防筛查和早期监测。
    目前来讲,CRC筛查主要有以下6种方式:1、每年进行高度灵敏的粪便潜血试验(gFOBT)或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2、每3年进行一次sDNA测试;3、每5年进行一次可曲的乙状结肠镜检查(FS);4、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5、每5年进行一次双对比钡灌肠;6、每5年进行一次CT结肠成像。
    在世界范围内,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CRC发病率较高,中国的发病率低于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死亡率方面,俄罗斯的CRC死亡率非常高,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死亡率大于10/100000。中国死亡率比较高,但低于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大洋洲、北美和拉丁美洲近20年的CRC发病趋势统计显示,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呈快速下降趋势。但是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CRC发病率在上升。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是否进行筛查等干预措施存在很大关系。在中国,CRC的发病率快速增加。日本在90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CRC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收入的关系统计显示,男性和女性的CRC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收入越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这一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另外,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CRC筛查手段CRC筛查的手段很多,根据前瞻性研究证实有效的手段有FOBT、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相较而言,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更为可靠。很多资料证实,2年一次的gFOBT可以使CRC死亡率降低15%。
    FIT试验现在,粪便潜血首推的是FIT,这与gFOBT存在很大不同。2008年一项对比gFOBT和FIT的研究显示,在做大规模筛查时,FIT的依从性较好为60%,gFOBT为47%;FIT的敏感性为5.5%,而gFOBT为2.4%;CRC和进展期腺癌的发生率FIT 为1.4%,高于gFOBT的0.6%。
    对比结肠镜和FIT的研究结果显示,FIT的依从性为34%,高于结肠镜的25%,但是结肠镜的进展期发生率为1.9%,高于FIT的0.9%;在CRC发生率方面两组没有差异。
    FIT目前是很多国家的主流筛查手段,具有多个特点:单项测试;较高参与率;定量化、自动化;选择截点定义FIT+;较高阳性率;更好的肿瘤检测。
    FS筛查FS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实施。在其他国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FS筛查所带来的好处,日NORCCAP、UK FS、SCORE、PLCO等研究。研究发现,FS筛查可以降低CRC死亡率。在416159例患者中的调查显示,可以降低18%的CRC发生率,降低28%的死亡率,但是没有降低近端CRC的发生率。
    全结肠镜检查2009年一项研究显示,全结肠镜检查可以降低左半的CRC死亡风险,但是在右半,全结肠镜检查并不能对死亡率有较大改善。对于左右半结果不同的原因目前存在争议。在2013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左半CRC死亡率在全结肠镜筛查后又明显降低,但是在右半并不是很有效。有观点认为,左右半结果不同是因为很多结肠镜检测并没有评估所有右半的结肠,最重要的是左右两侧的结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右半结肠息肉较少,呈扁平状,很容易漏检,而且结肠镜是5年一次,在检查间期两侧的生长情况不同。
    粪便DNA筛查DNA筛查对比FIT筛查的研究显示,DNA筛查在肿瘤发现方面具有优势,CRC和腺瘤的发生率都优于FIT。
    CT结肠成像2008年的研究显示,CT可以确定90%以上的≥1cm的腺瘤或CRC。
    通过肠镜或粪便的筛查手段对依从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现在有人想通过血液进行筛查。王教授认为,这些还主要出于研究层面,在临床还没有实现。
    早期复发监测对于CRC患者,一般在5年内有25%-40%将出现肿瘤复发,在将来20年内,CRC发病率将会增长80%,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危害不容忽视。如何在早期实现复发监测值得大家思考。
    肿瘤复发的监测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哪些患者会出现复发,哪些患者属于25%-40%;二是这些患者是肿瘤易发人群,是否会出现新的肿瘤出现。对每个人进行检测可以具有早发现、早治疗等优点,但是具有费用较大,过度诊断等缺点。肿瘤监测处理要考虑监测哪些患者,还需要考虑采用哪些监测手段而且如何监测等众多问题。
    过度诊断的问题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早期发现是否对患者有益处,是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患者预后时候付有益等问题都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监测对腺瘤总体而言是有益的,但是对于低风险腺瘤没有益处,对高风险腺瘤更有益。所以对于不同风险的肿瘤应该采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对于低风险患者,5-10年进行一次,对于高风险患者,1-3年就要筛查一次。
    Q&A报告中提到,右半结肠的筛查意义不大,在中国为什么没有推广乙状结肠镜检查?临床上,右半结肠具有较高的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若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对漏诊率有何影响?在中国,左半右半的结肠癌发生率只有很小的差异,早些年,结肠癌的发病率从70%下降到60%。中国的左半结肠癌发生率高于欧美国家,但是差距在缩小。在中国,左半结肠癌发病率高,但是乙状结肠镜检查就是没人做,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西方国家都是要在社区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但是中国的公卫起步晚,没有相关的调查,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数据,所以没办法制定政策,推广力度不够。
    粪便DNA筛查与粪便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有没有区别?是否有患者获益的相关数据?粪便DNA筛查与粪便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粪便DNA筛查是肿瘤标记物的肿瘤DNA,二粪便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是微生物的领域。在美国,粪便DNA筛查最初是对8个基因通过特殊的PCR,然后进行检测基因表达。FIT的阈值是可以调动的,到了一定的阈值是某一肿瘤的风险。由于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希望能在中国推广,但是粪便DNA的成本较高,比潜血高百倍,而且其标准很难做到统一。所以到了中国后,价格太高,而且中西方的基因存在差异,所做了几百例。我们正在做适合中国人的筛查手段,然后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数据分析。

    0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