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国产牛奶70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 sunflower 2020-07-21 01:11 01:11 其他手机
    3443
    0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八大杠”可是个好东西,和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并称为结婚“四大件”。


    当时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十来块,而二八大杠自行车一辆售价就要一百多。


    在那个时候,有一辆二八大杠,就是身份的象征。


    然而,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东西,比二八大杠更珍贵——奶票。


    在北京,你甚至可以用两张奶票就换到一辆二八大杠。



    因为那是一个中国牛奶极度匮乏的年代。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国奶类总产量21.7万吨,人均占有量0.4千克。


    人均0.4千克是什么概念?按照现在一包牛奶的量来看,就是一个人一年连两盒牛奶都喝不到。


    不少农村、城镇的家里都自己养牛养羊,好给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喝上一口奶,补充一下营养。



    在那个凭票供应的时代,奶票是最难得的票证之一。


    当时北京的奶票一共有红、白、蓝三种,只能保证给部分人群供应:


    小孩子发红票,两岁以下的婴儿每天一斤半,两岁以上的每天一斤;重症病人发蓝票,每天半斤;老人发白票,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是每月供奶20天,每天半斤。


    其他人哪怕想喝,那也真的没有。



    在那个时候的中国,让全国人都喝上牛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最早,中国只有几个小型的乳品加工厂,红星奶粉、光明奶粉、三元乳业、南京卫岗等等。



    有厂子不是关键,关键得解决奶牛的问题,奶牛不够。


    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有计划引进高产种用奶牛和冷冻精液,来对奶牛进行筛选、培育。


    但这个筛选和培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新中国早期,大家都在为了吃饱的问题而努力,牛奶毕竟还是比较奢侈的东西,所以经费、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限制。


    到1978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了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4.7万吨,约为1949年的50倍,但依然是不够全国人喝的。


    我们用了30年,人均消费牛奶也不过达到了0.9公斤。


    但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1


    很多90后小时候喝牛奶的记忆可能都是这样的——自己家门口有一个邮箱一样的小箱子,上面印着牛奶的牌子,箱子有两把钥匙,你一把,送奶员一把。


    送奶员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一大筐玻璃瓶来送牛奶。连瓶带奶,少说也得有个100斤,特别考验骑车人的技术。


    他打开柜门,把你头天放回去的空玻璃瓶子取出来收走,再给你放上一瓶新的。


    这玻璃瓶的牛奶特别鲜,鲜到有时候忘了拿,下午喝的时候味道就有点不太对了。



    1978年以后,中国乳业开始全面快速发展。


    一些大的牛奶企业,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光明、三元、伊利……


    八九十年代,条件稍微好点儿的人家,都会给家里的孩子每天订一瓶牛奶。


    那个时候,企业各自都有各自的固定地盘儿,负责家门口的业务。


    但这种送货上门的奶,都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保质期特别短。


    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加工技术有限,所以牛奶的保质期短、运输半径窄。


    早期的乳业,甚至一直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只能用这种挨家挨户送的方式,范围稍微大点就无法保证新鲜了。


    这也是牛奶企业们一直想解决的难题。



    1984年,内蒙古扎鲁特乳品厂从瑞典引进了一台超高温灭菌机和无菌灌装机。


    这是国内首次引入灭菌乳生产技术和设备。经过这台设备处理过的牛奶,保质期最好的长达六个月!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这足以让北方的牛奶卖到南方,原来的牛奶销售模式被彻底打破了。


    不久,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开始先后取消牛奶凭票供应。



    1985年,黑龙江乳品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建成投产。


    日加工鲜奶能达到200吨,奶粉年产8833吨,还有146吨奶油!



    正是在这段时间,伊利和蒙牛诞生了。


    伊利的前身是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厂长郑怀俊和他的得力干将牛根生一起,不到三五年时间,就让这个小小的工厂利润超出一百万。



    1993年,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郑怀俊担任总经理,牛根生担任副总经理。


    牛根生是个营销天才,他负责雪糕业务。他带领大家不断调试口味,研发出了直到今天还很受欢迎的“苦咖啡雪糕”。仅仅一年,苦咖啡雪糕的销售额就破了3亿。


    1996年,牛根生策划了“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广告,让伊利走上了中央电视台。


    第二年,伊利雪糕销售额达到7亿元。



    靠着雪糕赚来的资金,伊利开始研究起了液态奶


    牛奶保质期延长之后,还存在问题,就是包装的问题,瓶子和塑料袋的不方便携带,在运输的时候也很怕磕碰。方便喝的还是奶粉,但奶粉又没有鲜牛奶的香气。


    伊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伊利的董事长潘刚,当年就是负责液态奶的,在他的推动下,1997年,伊利率先在业内引进了两条利乐液奶生产线,开始研发常温奶技术,一下子就把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7个月。


    伊利凭借着液态奶,成功脱胎换骨。



    利乐公司很聪明,它将价值千万的设备,几乎免费送给了需要包装的乳品企业,还免费教大家使用。    


    而作为交换,企业必须选购利乐的包装材料。


    利乐和常温奶,就这样一起走进了公众的视线,赚了个盆满钵满。


    大家那时候见过最普遍的牛奶包装,就是利乐包。



    潘刚的事业在伊利节节高升,而另一边却是出走的牛根生。


    关于牛根生出走伊利,有人说他是去进修了,有人说是因为功高盖主被逼走的。


    至于究竟是和平分手,还是愤然反目,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大家看到的是,离开伊利的牛根生,在1999年创建了蒙牛。


    凭借着在伊利时树下的好口碑,牛根生有无数追随者。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迅速帮蒙牛在内蒙开辟了一块立足之地。


    国内各大乳企也纷纷跟进,中国乳业的新时代到了,真正方便喝的液态牛奶成功走进千家万户。


    凭借着常温奶,2003年,伊利一举超过光明这个中国乳业的龙头老大。


    但伊利也没有稳坐头把交椅,凭借着出色的营销手段,蒙牛后来居上,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在2003年也超过了伊利。


    就因为这,在超市你没准能经常看见伊利和蒙牛的业务员吵架。



    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突破2000万吨;2006、2008先后突破了3000万吨。


    到2008年时,我国奶类总产量3236.2万吨,已经是1949年的149倍了。


    全国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销售收入1431.02亿元。


    然而,也是在这一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了。




    2


    2008年9月,位于甘肃兰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又接收了一名八个月大患有肾结石的婴儿。这已经是三个月以来的第14名病例了。


    这14名婴儿中,有90%以上都是患有尿酸胺结石。这种结石非常少见,大多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


    经过进一步检测,医院认为这是因为摄入的脂肪和蛋白含量比例失调,引起代谢异常,导致的肾结石甚至肾衰竭。


    这些婴儿都有一个共同点,断掉母乳之后,用的是三鹿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用了五天时间,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并公布了检出名单。



    蒙牛、伊利两大乳企赫然在目,其它厂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乳制品厂家。


    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是由于国标太高,农户们的奶达不到标准,所以就只能在奶里添加所谓的“蛋白粉”;


    二是由于恶性抢奶,供不应求,自然有人突破道德底线。1斤奶兑吧兑吧,翻身不就变2斤了吗?


    但其实,从工业的角度看,源头问题是当时中国乳业的工业化水平不够,导致从奶源上就容易出问题。


    当时的中国企业规模化的牧场少,牛奶的来源多是从养奶牛的散户手里收的,牛奶企业在各地都有奶站。


    以三鹿为例,以当时细节最完整的“高俊杰及其妻子肖玉案”来说,高俊杰夫妻自己开厂子,做“水解动物蛋白”的活儿,但产品质量不好,生意就很差。


    偶然机会下,有人向他出售“蛋白粉”,告诉他合适比例添加到牛奶中后,无色无味,还能“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高俊杰自己一试,发现果然有效,可以通过蛋白含量检测。于是他开始用麦芽糊精和三聚氰胺,自己生产这种所谓的“蛋白粉”。


    他将这些“蛋白粉”销售出去,几经转手,这些"蛋白粉流入到周边不同的奶站、奶场、奶厅。


    而这些奶站奶场奶厅的人,则是把手中的“蛋白粉”想方设法掺入原奶,通过三鹿的检测,蒙混过关。


    其他的案子多半也是如此。往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大多数都是奶源基地负责人。



    三鹿集团日后的调查结果里,称是不法奶农为获取更高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但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奶源达标,对奶站、奶农都有利。收购牛奶的企业也心知肚明三鹿没有直接作案,但却纵容了这一切,说自己没责任就是胡扯。


    同时,蒙牛的竞争,对低质奶的收购,其实也有一定的责任


    完达山总经理刘昊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采访时表示,“蒙牛的人多次找上门来,开口就开出高于市场20%的收购价格……不符合标准被我们拒收的奶,掺了水的奶,蒙牛都会收。”


    恶性竞争奶源,导致了原奶市场的畸形,某种程度上助推了三聚氰胺事件。



    “毒奶粉”让大家对中国乳业的信任一落千丈。


    某些企业后续的骚操作更是雪上加霜。


    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


    反正用三个字总结一下,就是脏乱差。


    事情在网上爆出后,蒙牛官方核查属实,道歉后并关闭了评论。


    这件事进一步损害了大家的信任。


    虽然当时中国的奶企业,还有不少是合格的,但从几次事件后以后,整个国内奶粉都遭受重挫。


    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家长并不信任国内的奶粉,千方百计想要给自家孩子从国外代购,哪怕不少外国奶粉其实还不如国内的。



    2008年,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时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面对香港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说过一段话:“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大陆)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


    2011年,这段视频被扒出,在网络上流传。


    2019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蒙牛乳业CEO卢敏在参加访谈时,又说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但其实,中国乳业的“三同”工程已经实行三年了。


    所谓“三同”的意思就是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国内自销商品,在工厂内必须要实行同一生产线、同一标准、同一质量的要求。


    国内国外,一视同仁。


    那蒙牛CEO说这段话就有问题了,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违反“三同”工程的要求;如果是假的,那就更尴尬了,除非是翻译问题。


    总之,在公开场合表态对消费者有区别对待,怎么看都是奇葩操作。



    也正是在中国乳业信心暴跌的时间里,达能、雀巢等企业趁机迅速进入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暴增,垄断了奶粉市场。


    消费者对于国货的信心,就此跌倒了谷底。



    这种信心的崩溃到了什么地步呢?有两个著名的案件足以说明问题。


    2018年4月2日,北京作家刘成昆从家中被带走。


    因为刘成昆在个人公众号上连载的小说《出乌兰记》,被指控是在映射伊利。


    写个小说而已,又没指名道姓,怎么就被抓了呢?


    案件刚公布的时候,公众的舆论一边倒,偏帮刘成昆,因为这些乳业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很差,这个“跨省追捕”的操作也非常难以理解。



    然而,刘成昆到案后承认,自己的目的就是编造黑料,吸引粉丝,好把公众号做大。


    这样就有人给他投资广告,可以盈利了。


    这剧情发展让大伙儿是大跌眼镜,最后,刘成昆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另一起跨省追捕的“被害人”郭玉珍,是山西的奶农。


    她在网上实名发文《内蒙伊利公司如此欺压奶农谁来保护弱势奶农利益诉求》,举报伊利压榨奶农。


    文章中,她指责伊利经常变着法儿苛扣奶站、养殖户的款,还经常罚款。


    而伊利则认为文章内容不实,损害了伊利的信誉。于是,郭玉珍于2018年4月16日被刑事拘留。



    这事情刚出来,大家也是本能地反对伊利仗势欺人。然而,根据调查,郭玉珍的丈夫胡善涌,在经营中违反伊利公司的合同,于是伊利决定停止和他的合作。


    为了继续合作,胡善涌多次写下《保证书》《申请书》,并承诺交上罚款10万元。


    但在恢复合作后,郭玉珍却多次向公司索要《保证书》,还说《保证书》是伊利公司胁迫写下的,要求伊利索赔。


    于是,郭玉珍就找人写下了文章。


    最后,郭玉珍承认了一切。她犯损害商业信誉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两起案件从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其实没什么漏洞。


    但从网友们的反应已经可以看出,这种名誉的损失影响有多大。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某些企业需要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在老百姓这里损失掉的口碑怎么补回来。



    3


    三聚氰胺事件后,其实中国乳业整体是有不小的进步的,牛奶企业们纷纷把拥有自己的牧场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奶牛不好养。



    黄金奶源带,在40º-50º之间。只有在这个纬度,奶牛产奶才会又快又好。


    在国内,适宜养牛的气候只有东北、内蒙、新疆三个区域,以及西藏和青海的一部分。


    不管是太热了,还是太冷了,奶牛都不好好产奶。


    这几个黄金地带无论是牧场数量还是产奶量,都比其他地方多。



    说实话,这几个地方加起来从地图上一看也挺大的。


    但是,愿意养奶牛的人少。因为养奶牛不如养肉牛赚钱。


    奶牛很金贵,不高兴了不产奶,并且产奶期长,还有泌乳期,不是时时刻刻都会产奶的。万一奶牛生病了,这个奶就只能倒掉。


    算下来,牧民们养肉牛更省心省力,赚钱也快。



    所以为了保证奶源的安全,中国牛奶企业们只能自己建立现代化牧场养奶牛,
    并且为了保持奶牛的健康愉快,天天好吃好喝、音乐按摩、空调电扇。



    但规模化养殖以后就有新的问题,过去的奶牛,都是用牧草饲养的。草中的醛、烃、酮、酯类等物质,通过牛的消化系统后,会进入牛奶中。


    所以牛奶在喝的时候,就会有特殊的香气。


    这个原理有点像贵州的牛瘪火锅……(不放图了,好奇的同学自己搜索吧)。


    现在国内的奶牛饲养,用的是“牛粮”。和什么猫粮、狗粮道理差不多。


    这种粮可以大幅度提升牛奶的质量,比如蛋白啊、脂肪啊之类的含量。


    但是草料带来的香气就少了很多。


    以前的奶好喝,一个是因为草料经过牛胃发酵的香气,一个是因为没有经过“均质”打破乳脂肪颗粒,可以形成奶皮。


    常温奶采用的是高温灭菌,所以香气就更没剩多少了。相对而言,巴氏奶的口味就比常温奶好。


    这也就是为啥大家在推荐牛奶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推荐地方奶。


    大伙儿的做法是没错的,比起蒙牛伊利这种广告做的好的,地方奶各项指标未见得差,口味还更胜一筹。



    除了开设现代化牧场外,还可以把工厂开到国外去。
    买下国外的牛,买下国外的地,做好了的奶再运到国内来。


    因为国外地广人稀,适合养牛的地方更多,一来一回,既可以保证奶源质量,又可以保证国内牛奶供应。


    光明在新西兰建了厂,圣元和合生元把工厂建在了法国,


    目前,圣元乳业是法国第一大配方奶粉生产基地,而大洋洲乳业是新西兰第二大乳品企业。


    法国圣元工厂


    奶源得到了保证,产业相关标准和监管力度也需要提高。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卫计委陆续颁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74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生产规范标准5项、检验方法标准50项。


    但其中有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问题——2010奶业新国标。


    在新版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生乳细菌总数由每毫升低于50万个,变成了低于200万个。蛋白质含量由每百克不低于2.95克,变成了不低于2.8克



    许多人无法理解,怎么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你不提高标准就算了,还能降低呢?



    《财经》杂志曾经报道过关于这项标准从讨论到落实的过程,并且采访了新国标建立的参与者。


    曾寿瀛参与过新国标的后期审稿,在他的记忆中,直至2009年8月底,送交农业部与卫生部的审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都是2.95%。


    参加了全部三次讨论的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大学教授魏荣禄也说,在会上,50万个、2.95克达成了一致。


    然而出台的标准,却成为了2.8克,200万个。


    这个谜团一直在大家心里:专家们统一确认了的事怎么就变了?


    虽然标准和最后的质量不完全挂钩,因为“生乳”和我们拿到手的牛奶,是有区别的。牛奶经过处理后,蛋白含量还可以达到饮用牛奶的标准。


    但这个标准的无道理的降低,在我们消费者看来心里非常膈应。也没有乳业公司出来解释一下生乳和成品的区别,搞得双方误会越来越大。


    2016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国标的重新修订工作。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发布了讨论稿,征询社会意见。


    至于具体怎样,目前还没有结果。


    说不准又会像当初,重新兴起巨大的争议。



    除了标准问题,相关的工艺设备也需要加强。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乳制品生产工艺设备,基本都来自中国。


    比如君乐宝有全球唯一一款定制INF009杀菌设备,这台设备在保持牛奶营养风味的前提下,可以将杀菌效率提高数十倍。


    2016-2017年,圣元乳业的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土耳其、柬埔寨等东南、西亚国家,并且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


    在巴基斯坦,圣元旗下的纽滋力多娜系列和纽滋客系列,牢牢占据了前三中的两个位置。


    飞鹤和君乐宝或许再过个两三年,也能杀入榜单。


    在今天这个百花齐放的市场上,大家既不用因为资源不足,就放弃自己的选择,也不需要纵容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黑心商家。


    如今,整个中国乳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某些企业做大了之后傲慢成性的问题,面对质疑不知道摆数据详细回应,只知道给对方扣帽子堵嘴。


    说实在的,中国乳业这些年的进步不小,但是某些企业声誉、口碑之所以长期无法修复,就是因为自己太顽固、太傲慢了,自己抹杀自己的进步。


    回想1984年,中国第一条塑料袋装鲜奶生产线在杭州食品厂投入生产时,日产袋装量只有区区6000袋。


    一切都恍若昨日。


    1986年5月7日,全国第一条保险牛奶生产线

    在汉沽农场正式投入生产

    与之配套的无毒菌塑料薄膜包装生产线同时投产


    中国乳业跌跌撞撞走了70年,70年,从无到有,中国乳业经历过挫折、磨难,也曾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曾有自己的辉煌时刻。


    到现在,中国生产的牛奶,不仅能满足国内14亿人的需求,还能走出国门。


    随着中国人民群众消费的进一步升级,怎样喝到更多高品质的牛奶,又成了这个时代的新问题。


    而这种品质上的“好”,绝不仅仅只是把工业化水平提上去就可以办到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乳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乳业协会:中国乳业70年发展历程

    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公司的财报

    微博博主@奶粉揭秘 的部分微博

    微博网友的微博、评论


    乌鸦校尉的视频在B站上线啦!

    小伙伴们有兴趣一定要去给我们捧捧场呀!


    路漫漫其修远兮

    6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热门分类
    推荐内容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