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寻医问药 -> 健康资讯

    心肺复苏(CPR)流程

    2017-03-30

    12507 0
    作者: 健康全记录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1. 评估病人的意识:拍双肩,呼双耳,轻拍重叫 ;识别: 不呼吸或仅仅是喘息 

    2. 安置病人体位:进行CPR之前,首先将病人仰卧位放到硬质的平面。

    3. 胸外按压C:无意识立即胸外心脏按压30次, 同时启动急救系统,请旁人帮助。胸部正中、两乳头之间;按压深度至少5cm;频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

    4. 开放气道A:头后仰-抬下颌手法

    5. 人工呼吸B: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用时1秒,给予足够能使胸廓抬起的潮气量。按压与通气  30:2。婴幼儿2人法为15:2


    • 心搏骤停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1.室颤:占总数的2/3以上,心电图表现QRS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

    2.心脏停搏:心电图表现为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无脉性心电活动): 心电图可表现为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形,频率多在20-30次/分,但是无心搏出量。


    • 心肺复苏三要素: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有关的概念

    早期生命链:以现场“第一目击者”开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进行抢救的一系列抢救序列

    早期生命链: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执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尽早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早期生存链:包括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体外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即二级复苏或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BLS)的基础上继续BLS的同时,应用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如心电监护、除颤器、人工呼吸器和药物等)建立与维持更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FACTS的定义:包括以下概念:First aid    AED    CPR    Training    System

    心泵学说的定义:当按压胸骨时,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瓣膜的关闭,就是这种压力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

    胸泵学说:胸外按压时,胸廓下陷,容量缩小,使胸内压增高并平均传至胸腔内所有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动脉压的升高全部足以促使动脉血由胸腔内向周围流动,而静脉血管由于静脉萎陷及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当放松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支持,回复原来位置,胸廓容量增大,胸内压减小,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心室得到充盈。

    亚低温脑复苏:

    适应证:颅脑创伤、脑出血、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心肺复苏、高热惊厥、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机理: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素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减轻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

    • 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1mg静注,若无效可每3~5分钟重复一次,用于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的患者。

    2.阿托品:0.5mg~1mg静注,若无效可每3~5分钟重复一次,总量最多为3mg。用于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3.利多卡因:1~1.5mg/kg静注,若无效可每3~5分钟重复1次,但1小时之内的总量不得超过100mg,直至最大剂量达3mg/kg。静滴一般以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4mg/ml药液滴注。在用负荷量后可继续以每分钟1~4mg速度静滴维持。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

    4.胺碘酮:首次150mg缓慢静注(大于10分钟),若无效,可重复给药总量达450mg,随后10mg/(kg﹒d)维持静滴;或者先按1mg/min维持,6小时后减至0.5~1mg/min,总量不超过2.2g/24h,以后逐渐减量。用于快速性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5.多巴胺:开始时每分钟1~5μg/kg,10分钟内以每分钟1~4μg/kg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推荐剂量为每分钟5~20μg/kg。用于复苏过程血压低的患者。

    6.去甲肾上腺素:起始剂量为每分钟0.04~0.2μg/kg,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可达每分钟0.2~0.5μg/kg。用于低血压患者。

    7.多巴酚丁胺:每分钟5~20μg/kg,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注意事项

    1.复苏过程药物治疗时,首先推荐血管用药。心内注射和锁骨下静脉注射药物已废弃不用。

    2.利多卡因静滴时,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血量减少、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量,以每分钟0.5~1mg静滴,每小时不超过100mg。

    3.碳酸氢钠  心搏骤停或心肺复苏初期不推荐常规使用碳酸氢钠,除非患者出现严重酸中毒,可视酸中毒程度酌情决定用量。

    4.呼吸兴奋剂可用于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患者。

    5.复苏过程应给予必要的监护,以便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整用药。


    心肺复苏药物的选择原则

    1.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患者可起有益的作用,复苏时首剂量1mg,可每3-5分钟1次;

    2.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效应无明显差异,一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可作为第一次或第二次替代肾上腺素治疗心搏骤停;

    3.去甲肾上腺素:适用于严重低血压及周围血管阻力低;

    4.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合用:为治疗复苏后低血压的有效组合;

    5.硝酸甘油:适用于任何充血性心力衰竭。

    6.硝普钠:为一种强力快速扩外周血管药物,对严重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急症有用。


    有关要点和概念

    肾上腺素:CPR期间最重要以及首选药物——心跳骤停,ECG显示直线,首选,可以增加心内、外膜血流量,增加心肌自律性,增粗室颤波而使室颤易于被直流电转复。

    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外周血管张力,升高主动脉舒张压及冠脉灌注压,从而增加脑和冠脉血流量,还可以增加室颤幅度和频率,提高电除颤成功率。室颤病人首选。

    碳酸氢钠:不推荐早期使用,但下列情况考虑应用:有效通气>10min,明显酸中毒;原有明显酸中毒;伴有严重高血钾。

    钙剂:高钾血症以及钙离子阻滞剂中毒所致的心跳骤停患者适当使用。

    胺碘酮:心律失常首选。心跳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以及应用肾上腺素后建议使用。可用于室上性或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型性/多形性室速,可明显降低室颤发生率,但不能降低CPR患者总死亡率,并因其减弱心肌收缩力,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现已不做AMI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规预防性给药。

    普鲁卡因胺,治疗V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室性心动过速)、VF(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纤维性颤动)二线用药。可用于控制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异位节律。

    硫酸镁:尖端扭转型室速和低镁血症有效。

    阿托品:心跳骤停,缓慢性无脉电活动,高迷走张力,电—机械分离,AVB(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 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缓时使用。

    异丙肾上腺素:用于阿托品治疗无效或者禁忌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传导阻滞,现已淘汰。

    多巴胺:适用于复苏过程中的心动过缓,常与其他药物合用于治疗复苏后的低血压,纠正和维持体循环灌注以及氧输送。休克时2~5ug/kgmin静脉维持;电机械分离、心搏停止20ug/kgmin维持。

    临床死亡:是指濒死期到生物学死亡期中间的过度阶段即为临床死亡期,此期表现为昏迷,呼吸、心跳呼吸停止,脑电波平直,但是呈可逆性改变,经过抢救尚有可能恢复机体功能。诊断依据:主要依据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或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次要依据为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紫绀、瞳孔散大、神经反射消失、手术创口不出血;辅助检查表现为室颤、心室停搏或心脏电—机械分离。

    生物学死亡:是指机体各部分的细胞功能丧失和活动停止、能量产生停止和生物电能消失,均为不可逆性改变,到了无法挽救的阶段。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