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肺癌知识 -> 医学研究 -> 医学前沿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

    2017-08-25

    2403 0

    作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8月17日下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对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进行表彰。此次广东省荣获表彰:“白求恩奖章”1名、先进集体12个和先进工作者51名。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及人事处负责人带队参加全国表彰大会。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国家和部委领导的亲自接见和表彰。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在本次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批示。同时,刘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广大医务人员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号召全社会尊重生命,尊重医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重托,敬业奉献,守护健康,努力打造成符合健康中国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卫生计生队伍,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荣获本次表彰的广东省各单位代表

    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召开的获奖代表座谈会上,段宇飞主任指出,获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是我省82万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我省卫生计生系统的骄傲,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医学传统,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推进健康广东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载磨砺,风雨兼程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在广东省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1月成立,由在肺癌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吴一龙教授担任所长。2008年5月广东省编办发文正式成立“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现由肺一科、肺二科(肺外科)、肺三科、胸外科、肺四科(胸部肿瘤科)、放射治疗科、肿瘤介入科,生物统计室、信息中心、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包括生物材料库和华南临床基因检测中心)、《循证医学》杂志社及临床药理基地等多个临床与科研科室组成。肺研所立足多学科单病种管理的肺癌精准诊疗模式:汇集胸外科、肺内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分子诊断等多学科诊疗优势,对肺癌患者进行全面分析权衡,为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目前设置床位522张,年住院量8100多人次,年手术2000余台次。在岗医务人员和研究人员共120余人,各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大部分为留学(研修)归国人员。肺研所与美国、英国、丹麦、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肿瘤防治机构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各项医疗服务力求与世界同步。研究所学科设置相对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研究所利用多种高端医学技术平台为患者服务,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高分辨率CT、高能量直线加速器、调强适形放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核磁共振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拥有广东省科技厅立项支持建设的“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心实验室),开展国际先进的靶向分子诊断和研究,集肿瘤科学研究和临床分子预测功能于一身。

    励精图治,敢为天下先

     

    自2003年创立,弹指一挥间,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已经14周岁了。14年来,在吴一龙教授的带领下,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走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发展之路,集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一体,将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融合成体系,是研究所的力量之源;国际化视野的高起点,转化应用的布局,合作共赢的胸襟,是研究所成功的基石。创立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促进胸部肿瘤医疗、科研活动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创立多中心合作的良好共赢模式,提高我国胸部肿瘤诊治水平和国际地位、为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直到今天,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柳叶刀肿瘤学》、《自然遗传学》、《临床肿瘤学》、《癌细胞》等全球高影响因子的肿瘤学顶尖期刊上,已多次留下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和CTONG成员单位的名字。通过积极参与药物研发的国际化协作,领衔国际临床试验开展,并且积极倡导和探索原创性研究,由跟随到参与,由参与、弄潮到领潮。召开十四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每次针对一个肺癌临床实践中备受关注,争议最大的论题进行纵深探讨,集合内、外、放疗、病理、影像、基础研究甚至政策层面的专家形成国内共识,指导临床。


    历届肺癌高峰论坛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创立初期成员合照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原所长吴一龙教授精于肺癌“精准医学”诊治及研究数十年,创立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和“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纳入我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和《中国肺癌临床指南》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制订的肺癌指南。吴教授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理事会理事、IASLC国际肺癌分期委员会委员中来自中国唯一的一位专家委员,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吴一龙教授荣获2015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颁发的Paul Bunn Jr. Scientific Award (杰出科学奖),成为世界肺癌研究学会有史以来首位荣膺此奖的中国肿瘤临床科学家。此外,吴一龙教授还荣获了2015第十六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CSCO理事长,吴教授近年来不断引领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CSCO肺癌诊疗指南的制定和发布,基于肿瘤治疗价值,地域差异和药物可及性,为我国肺癌循证诊治的规范化模式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吴一龙教授获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的最高奖——Paul A. Bunn, Jr. Scientific Award(杰出科学奖)


    继往开来,成绩斐然 

    十四年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成长起一批中青年专业人才,团队骨干张绪超、杨衿记、周清、杨学宁、钟文昭、涂海燕、潘燚、贲晓松、陈华军、甘彬等也分别担任CSCO常委、执委会委员及副秘书长、CTONG 秘书长、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席、CSCO青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副主编等重要学术组织任职。不仅如此,他们还是活跃在全球肺癌领域的中流砥柱,连续10年站在WCLC、ASCO、ESMO、AACR、CSCO等肺癌主要国际会议的讲台上,激扬文字,争鸣学术,阐述观点,发出中国肺癌诊疗研究团队的强音。

     
    肺研所团队骨干

    中心实验室由现任肺研所所长张绪超、标本库主任苏健、陈志红等带领,以多种分子分型技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库建设等主要技术手段,侧重肺癌的分子预警、预测、预防的临床应用研究。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肺癌基因分型技术服务,实验室不断研发并建立了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预测标志物分析技术,包括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MET变异、KRAS突变检测方法,用于预测靶向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或厄洛替尼(Erlotinib)、克唑替尼(Crizotinib)、奥希替尼(Osimertinib)的疗效。此外,实验室还建立了基于qPCR、FISH、IHC、MassArray、NGS等技术的多基因检测技术,这些靶向药物耐药分子标记的检测将为临床患者的药物使用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方法。

    肺癌内科治疗团队坚持“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发展模式”: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独特的个体化治疗评价体系,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针对每位肺癌患者,根据其肿瘤的分子分型特征,个体行为状态、个人意愿等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每个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出具有国际水平又针对个体特点的靶向精准诊治方案,让每一个病人在中心得到最佳且先进的医疗照顾。

    近年来,肺研所外科团队成果迭出:杨学宁主任在肺外科管理中规范术前检查及手术流程,优化围术期康复治疗,开展高难度的ECMO下3-D胸腔镜气管肿瘤摘除、隆突成型、改良微创手术操作器械以及放疗科合作肺上沟瘤术中放疗。2016年7月,在“第三届中国胸外科菁英手术技艺大赛暨直通欧洲选拔赛”全国总决赛上,钟文昭副主任作为南中国区腔镜肺切组第1名,登上全国决赛舞台并最终夺冠。2015年肺研所团队参加CSCO中日韩肺癌个体化诊疗大赛中国区冠军和中日韩总决赛冠军。目前科内包括聂强、廖日强、董嵩、江本元等6位主治以上医师在和心血管外科联合开展高难度手术、EBUS、磁导航支气管内镜诊断、术中流程化管理、肺部小结节精准定位、肺部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等方面各有建树。

    肺研所团队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多项围术期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如CSCL0201、CSCL0501、CTONG1103、CTONG1104已经或即将公布最终10年以上随访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7年6月,吴一龙教授在ASCO年会最大的报告厅就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治疗研究ADJUVANT临床研究做了肺癌专场的开场口头报告,改变肺癌外科术后治疗临床实践。

    放疗科以“精确放疗技术”为发展方向,开展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已运用于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中;以国际AAPM协会规范为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放疗整体治疗水平及治疗精度。在省内率先开展可移动式低能X线术中放疗技术,探索IORT在可手术肿瘤治疗中的价值。在临床已经运用于早期乳腺癌、肺上沟瘤的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肺尖癌术中放疗研究结果在德国曼海姆术中放疗会议上进行口头汇报并获会议最佳摘要奖,并在曼谷亚太术中放疗会议中作为大会主题发言。


    肺研所大家庭

    经过多年的发展,肺研所已经形成临床研究与转化性研究并重的学术体系:以临床研究为导向,促进本所临床用药和诊疗技术的先进性。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基础,不断将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测试转化应用于临床药物选择,提高了肺癌治疗疗效。

    未来,肺研所还将致力于提供诊治及预防预测全方位的临床服务:工作重点不仅限于“治已病”,还要“治未病”。为肿瘤患者提供筛查、防癌体检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优质服务。目标是能够形成肺癌预防、治疗、康复、患癌或癌症复发风险评估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机构。

    本次获奖是肺癌研究所团队精益求精的展示,更体现了其在肺癌全程管理和多学科治疗领域的厚积薄发,期待这支诊疗和科研为一体,内外放疗科并举的肺癌精锐团队的成果,能更好回答肺癌诊疗的问题,推动肺癌治疗理念进步,解除病患的痛苦。

            附:肺癌研究所的事迹介绍.doc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