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肺癌知识 -> 医学研究 -> 深度报告

    局部晚期肺癌新希望:靶向-手术-靶向降低61%复发风险

    2019-06-26

    2129 0

    肺癌被称为“首癌”,我国每年将近80万人新发病。最彷徨的是IIIA局部晚期患者——局部转移了,手术能不能做?还能怎么办?

    北京时间6月15日,在国际顶级期刊《JCO》发表的一篇权威医学文献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

    微信图片_20190702092155.jpg

    该文《CTONG 1103靶向-手术-靶向多中心研究成果》出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他们耐住了8年寂寞,哪怕每个月只有1名病例入组,仍以非常严谨的头对头对比试验,证实了靶向-手术-靶向的新治疗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达61%的复发风险。

    这是全球首个突变型肺癌术前靶向治疗的成果,国际肺癌专家们甚至认为,类似的研究太难做了,“可能不会有下一个”。

    局部晚期肺癌之痛:化疗缩灶太难了

    得了肺癌,患者的第一疑问就是“能手术吗?”吴一龙教授说,确实,早期肺癌尽早手术,5年生存率超过90%,相当于临床治愈了。

    不过,非早期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偏偏在我国很多人疏于肺癌筛查,往往一发现已经是中期甚至晚期。晚期患者已经出现转移,甚至骨、脑等远端转移,需要检查是否有基因突变,靶向治疗。

    “幸好我们东方人群,从2004年开始得益于基因突变研究与治疗应用”,省肺癌所副所长、肺癌综合治疗专家周清指出,我国30%-40%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现基因突变,腺癌、不抽烟患者占比更近60%,如今已经有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可治疗。

    最难搞的是中晚期尤其是局部晚期肺癌,癌变病灶当然根除最好,会否促进转移?病灶过大,根除手术难不难做?切了又长,手术值得吗?……

    吴一龙教授直言,患者彷徨,医生也是很纠结。事实上,局部肺癌患者,一般只是近端转移,比如纵隔、淋巴结等处,如果直接做手术,临床数据表明,患者术后平均8-11个月就会出现复发。

    因此,很多医生会帮患者进行化疗,以期缩小肺癌病灶,甚至杀死血液中的癌细胞。问题是,严密的临床监测发现,这一术前化疗的有效率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95%化疗无法达到理想的缩小癌变病灶的目的!化疗还是毒副反应较强的,自伤一千,可能杀故尚不足二百。

    探索术前化疗改靶向:研究难度大到每月只寻得1名病人入组

    这样的困境,从2010年起就引起了省肺癌所学术带头人吴一龙教授的关注,虽然精准医疗诞生之日起,适应症就是晚期癌症,但早期、中期、局部晚期患者就没办法受益了吗?

    几乎全病程的靶向治疗新模式研究陆续开展,而靶向-手术-靶向模式的研究,就在吴一龙带领下,直接剑指最麻烦最难搞的局部晚期突变型,探索在病人手术前以靶向治疗替代化疗,而且从2011年一开始就做的是最精准的头对头比对试验。

    微信图片_20190702093317.jpg

    “真是太难了!”吴一龙教授回忆,当时全世界没人做,到成果8年后发表,他们依然是“全球唯一”。因为在于这样的临床研究,每个病例都牵涉肺内科、肺外科、放疗科等,协调就成大问题;更麻烦的是病例层层筛选挑战性大。

    成果发表的第一作者、省肺研所副所长钟文昭介绍,尽管有国际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牵头,由CTONG(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启动,参加研究的医院多达国内17个单位,但8年也只找到386例IIIA-N2且EGFR突变肺癌患者,更严谨的筛选后,只获72例成功入组,相当于每月平均只寻得1名病例。

    研究真的是从一开始就奔着“最具有异质性、最具有挑战性”而来,为什么要这样?

    吴一龙教授解释,不是自设难关,而IIIA-N2最临界,有着将癌转移逆的可能。

    N2纵隔淋巴结转移,预示着血液中高概率存在微转移。新治疗模式就是希望尽早清除血中微转移,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提高肿瘤完全切除和治愈率。

    靶向-手术-靶向,就是为了攻克传统含铂双药术前化疗的高副反应、低有效率问题,并且查证EGFR-TKI能否有效、安全的应用于伴EGFR敏感突变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这一全球医学界争论的重大科学问题。

    八年磨出一宝剑:新模式降低61%复发风险

    8年研究,困难重重,更是难耐的寂寞研究之旅。

    研究团队将入组病例分组,多为不吸烟女性腺癌,37例执行靶向-手术-靶向治疗,35例仍以标准化疗辅助,非常严谨的头对头比对临床试验。

    微信图片_20190702093616.jpg

    研究发现,术前42天的靶向治疗与术前42天的传统化疗,二者有效率比例为54%:34%,新模式比传统有效率翻了一倍;新模式下,83.8%患者肿瘤缩小等达标至可手术,而传统化疗后,可手术者为68.6%;最关键的是,严格随访证实,同样术后靶向治疗12个月,新模式下,显著提高患者的无癌生存期,中位数延长10个月。

    吴女士(化名),离异,独力养育着孩子,确诊时右上肺病灶已经很大,肺门多站纵隔淋巴转移,她差点撑不下去了。成功入组后,受资助进行了42天的靶向治疗,病灶与转移消失70%,随后进行微创手术根除病灶,术后吃1年的厄洛替尼,证实纵隔淋巴转移已经是阴性,连III期病人都不是了!随访3年,直到今年3月也未复发。

    研究证实,靶向-手术-靶向治疗新模式,降低伴EGFR突变的IIIA-N2患者61%的复发风险,没有围手术期死亡,而且靶向治疗的毒副反应耐受度高。

    有望写入指南:改变该亚型肺癌临床治疗策略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JCO, 影响因子26.303)在线发表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钟文昭教授团队牵头的原创研究《Erlotinib versus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as neo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A–N2 EGFR-mutation 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MERGING-CTONG 1103): a phase 2 study》,获评价:“该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靶向治疗在伴EGFR敏感突变的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事实上,在文章发表前,该成果已经引起了国际肺癌领域专家高度关注。

    2018年钟文昭教授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上(ESMO),该研究就作为重磅口头报告,首次公布了成果。随后《临床肿瘤学杂志》主动约稿,在历经半年左右非常严格的全球医学科研同行“挑刺”,修改、通关,最终发表震动世界。

    这是全球首个突变型肺癌术前靶向治疗的成果,国际肺癌专家们甚至认为,类似的研究太难做了,“可能不会有下一个”。

    如今,一代靶向药顾洛替尼已经降价到约5800元/月,医保能报80%左右,患者们盼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尽快落地应用,毕竟对于局部晚期患者而言,时间真的就是生命。

    对此,吴一龙教授指出,确实成果要改变临床才有真正的意义,药物应用除了适应症规定外,还有相关临床用药指南、指导原则,他预计,最快可能在明年的相关指南、指导原则修改时写入,成为全国肺癌医生的治疗指引。

    此外,该成果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相关更多国家与地区考虑尽快应用于临床,只是欧美等西方人群的EGFR突变比率仅为15%左右,成果造福力度会稍逊于亚洲国家。

    展望:三五年内可望再多条“免疫新生路”

    吴一龙教授直言,这一成果已经打通了EGFR突变型肺癌的早、中、晚期病人的治疗策略研究最后一环,而EGFR本身就是突变型肺癌的最大人群,不会再做其他突变型的研究。不过他透露,已经将更着力于免疫治疗的肺癌应用,相关研究已经设计好独特方案,医学伦理也通过了,“预计三五年内,不管有无突变,还能为潜在可手术病人找到多一条新生之路”,吴一龙教授说。


    作者:广州日报何雪华       广东省人民医院

    校对:吴子悦 2019-07-25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