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编译: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张嘉涛
术后留置引流管一直是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目前无管(tubeless)的理念已经渗入多个外科领域,肺楔形切除术作为简单快捷的术式,其术后不留置胸管(完全tubeless)已在国内外开展了不少,但同时也遗留术后气胸或肺膨胀不良的隐患,因此术后如何达到安全与有效的平衡点是进一步改进的关键!
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技术探索--“改良无管”,即在胸腔内留置细如铅笔芯的双腔细管,既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术后也能及时抽出胸腔内残气,协助肺复张,降低了术后重新置管的风险。
在前期回顾性研究的数据支持下【1】,我们针对改良无管技术进一步开展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非劣性临床试验【2】,对肺楔形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至改良无管组或常规胸管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第一天气胸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大量胸腔积液、术后第一天NRS疼痛评分、术后拔管时间/出院天数等。
最终我们入组并随机了96例患者,根据1:1随机,在常规胸管组中顺利行肺楔形切除并留置胸管的有44例患者(另外的3例中转肺叶或肺段切除,1例发现漏气),而改良无管组顺利行肺楔形切除并留置双腔细管的有40例患者(另外的6例中转肺叶/肺段切除,2例胸腔内广泛粘连),研究人群是PP人群;
在基线水平上,两组患者都没有明显区别;同时,为了评估两组患者的楔切范围是均衡的,我们纳入了两个评价指标:1、结节距离胸膜的距离,一般来说,距离胸膜越远,楔切的范围及深度就会越大;2、术中使用一次性切割缝合器的钉舱长度总和;而这两个指标两组也是均衡的!
主要终点(术后第一天气胸发生率),胸管组与改良无管组是9.1% vs 10.0%,达到研究终点,在安全性上改良无管组不劣于胸管组;
次要终点,无论是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皮下气肿、伤口愈合、重置胸管上两组都无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第一天NRS疼痛评分上,改良无管组是显著优于胸管组,也证明了改良无管确实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这里三个示范病例,其中A与B两例患者术后第一天复查胸片提示肺复张良好;而第三例患者术后第一天复查胸片则提示右肺大量气胸,肺复张不良(3C),于是我们通过预先留置的双腔细管,抽出胸腔内残气后,第二天继续复查胸片则提示气胸情况明显好转(3D),避免了重新置入胸管的风险,而这也正好体现了改良无管的初衷。
红色曲线代表肺边缘;
改良无管的技术,达到了安全有效的平衡,也正是快速康复(ERAS)理念的体现,对细节的不断改良也是外科医生的普遍倔强!
参考文献:
Zhang JT, Tang YC, Lin JT, et al. Prophylactic air-extraction strategy after thoracoscopic wedge resection. Thorac Cancer. 2018;9:1406-1412.
Zhang JT, Dong S, Chu XP,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an Improved Drainage Strategy vs Routine Chest Tube after Lung Wedge Resection. Ann Thorac Sur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athoracsur.2019.11.029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