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临床数据较少。虽然有一些侧面的报道,但临床数据不全或者是个案。让我们对医务人员所处的风险多有不理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医务人员有多危险?[2.6]),对于NCP的传染性和疾病的进展也非常关注(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和结局的临床分析:钻石公主号邮轮[2.10更新] )。
2月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发表了138例新冠肺炎的论文,同时重症科主任彭志勇主任接受媒体采访。2月9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了收集国内从发病到2020年1月29日,全国31个省,552所医院,确诊的1099例。让我们能够较好地了解到有关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转归。
图1.医务人员投入防控疫情。图片来自网络
1.流行病学
① 冠状病毒的源头一般认为是蝙蝠,但如何传染到人,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比如SARS的中间宿主是果子狸,MERS的中间宿主是骆驼。华南农业大学等联合研究结果提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不过,仅从穿山甲中分离的毒株与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相似度有99%就认定穿山甲是中间宿主,证据仍然不足。无论如何,捕猎和食用野生动物应该禁止!
希望该研究能够拯救穿山甲。中医对穿山甲的药物需求(其实又何止是穿山甲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穿山甲消费市场,导致中国和周边各国的穿山甲几乎被捕猎殆尽。
② 院内感染在武汉市内医院是普遍现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医务人员有多危险?[2.6])。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从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收治的138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约41.3%属于院内感染:其中医护人员40例(29%),31例医护人员在普通病房工作,急诊科7例,ICU 2例;因其它原因住院的患者17例(12.3%),外科 7例,内科 5例,肿瘤科 5例。
③ 潜伏期
钟南山院士的论文显示,中位潜伏期是3天(0-24)。提示有少数病人潜伏期较长。那么超过三周的病人有多少?潜伏期长的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如何?隔离时间需要根据多数病人的潜伏期来制定。这需要钟院士的具体数据帮助我们解读。
2.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机制
新冠病毒最大的危害是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下降,肺功能受损,呼吸衰竭,危重症病人死因多为呼吸衰竭。有很多病人的免疫力系统下降,导致多器官并发症,多器官衰竭而死。
临床上观察到1/3的人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与是否年轻人无关。炎症因子风暴体现在临床上是全身炎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成危重症。在某些病人身上,即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进展很快,2-3天的时间就发展为病危。
3.临床表现和临床转归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从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收治的138例确诊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54.3%为男性。重症者的中位年龄为66岁。
钟院士的论文中,患者中位年龄在47岁,15岁以下不足1%。可能因为轻症较多。重症者的中位年龄为52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数据显示发展成危重症的病人大多是那些年纪大的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但从全国范围看,患者人群乃至重症患者主要为中年!
常见临床症状包括:
发热(87%-98.6%,病情恶化的患者发热发生率高);
疲劳(69.6%);
咳嗽(59.4%-67.7%)。
不典型临床症状:约5%,包括头痛、眩晕、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
肺炎(79.1%);
ARDS(3.37%);
休克(1.00%)。
进入ICU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患有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比例更高,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厌食等症状。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临床观察发现,新冠病毒的发作周期一般是三周。
1.从轻症发展到重症,一般需要一周时间。轻症的表现一般包括发烧、乏力、咳嗽、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也包括不太常见的头痛、眩晕、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2.部分病人第二周病情突然加重,一般会出现呼吸窘迫,体弱的老人会出现其它器官衰竭,进入危重症阶段。在该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抵抗力强的一般在第二周就会发生好转,逐渐康复。而抵抗力差的人,就会在第二周转成危重症。
3.第三周是危重症到死亡的分水岭。如果抢救不过来,淋巴细胞继续下降,免疫系统最终被摧毁,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能熬过第三周则有生存机会。
36/138(26%)名病人转入ICU,从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例是26%,从危重症到死亡的比例是15%左右。从发生症状到转为危重症的时间中位数是10天左右。4.3%患者死亡。28/138人已经康复出院,目前的治愈率是20.3%,其他病人还留在医院治疗中。
在已出院的47名患者中,住院时间介于7至14天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0天。
4.有关诊断和鉴别诊断
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
淋巴细胞减少症 70%-82.1%(如果病人淋巴细胞指数一直往下降,病人预后差);
血小板减少症 36.2%;
重症患者,白细胞减少症 61.1%,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60.7%。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较多,80/138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5/138例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
入院病例的CT检查:
肺炎 76.4%-100%。
最常见的是磨玻璃样病变(50.0%)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
注意1:病毒性肺炎,包括甲型流感、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影像学上改变都是亚实质性的、云雾状或者磨玻璃样改变,具有多形性特征。所以,只是CT诊断,将会有很多的假阳性。
注意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科彭志勇主任接受媒体采访称,刚开始因为临床表现和SARS确实有点像,诊断标准太苛刻了,导致容易漏掉真实的病人。
5.治疗
至今没有有效的药物。钟院士的报告中有35.8%的患者使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该药并非指南推荐,效果不明。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特别是重症的或者危重症的,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生命支持,使病人能够度过由病毒引起的生理改变,逐步恢复。
危重症病人主要是呼吸衰竭,主要的办法是供氧,一般采取的办法是高流量供氧,然后是无创机器供氧,病人病情进一步恶化后采用有创插管供氧,对于濒临死亡边缘的病人采用ECMO(体外心肺支持)。
美国报道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有效的个案。目前瑞德西韦已经在国内的友好医院展开临床试验,预计4月底公布结果。
目前,有些抗艾滋病的药物被认为可能会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作用,但证据不足。
现在中药也在做一些基础的临床实验,但没有足够强的临床证据。不建议用。
6.预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报道的138例住院患者中,26%的患者出现重症并转入ICU,4.3%患者死亡。截至最后随访日期2月3日,47例患者(34.1%)出院,6例死亡(总死亡率为4.3%)。死亡患者均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
钟院士报告中多数病人情况较好,这个群体更能够反应现实人群的情况:5%进入ICU,2.18%需要有创通气,1.36%死亡。
不过,两个报告都还有很多病人在住院或者在ICU,可能还会有死亡病例,因此死亡率可能还会稍有上升。
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2月4日)显示,截至2月3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绝大多数患者是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湖北省确诊病例病死率为3.1%,武汉市确诊病例病死率为4.9%。湖北省死亡病例占全国97%。除湖北省外,其他省确诊病例病死率为0.16%。
7.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死亡率较低(重症较多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死亡率为4.3%,钟院士报道全国范围内的病例死亡率为1.36%)。但少数病例(未提供确切病例数)病程进展快,较为凶险。
总之,通过更多的数据,我们大致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发展进程和临床预后情况。虽然还有很多信息需要总结。但大家应该不需要恐慌。
请注意:
*本文这样整合资料并不严谨,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为了提供大家快速的信息已足够。专业人士请自己阅读文献,文后提供了原文链接。欢迎您为我们提供新知!
*我们建议关注广东和浙江的数据,因为这两省的病人多,而且都是输入型为主,可能是二代甚至三代以上的传染。另外,因为医疗系统没有那么混乱,受其他因素影响小,数据应该是比较能够反映其他各省的真实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中文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
更新:
V1.2 2020年2月11日 6时 加入钟南山院士报告资料。
V1.1 2020年2月10日 18时 根据网友报告修改。
【参考文献】
实时疫情见:https://news.sina.cn/zt_d/yiqing0121
说明:
“启视”:LAMP团队分享健康领域信息,以期达到启发和提供更多视角。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6)
杨学宁
2020-02-11 07:55顶1
经天纬地
2020-02-10 17:23顶1
newscientist
2020-02-10 17:21顶1
newscientist
2020-02-10 17:20顶2
newscientist
2020-02-10 17:20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