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过程
正常细胞:(转化)——》恶性细胞:(增殖,长入血管)——》临床可见的肿瘤:(细胞间粘合减弱,连接松散)——》脱落的肿瘤细胞:(穿过自身基膜)——》侵袭正常结缔组织:(破坏脉管基膜)——》穿入脉管进入血循环:(相互凝集)——》形成瘤栓:(粘附于脉管内皮细胞,破坏基膜)——》穿出脉管:(增殖,血管长入)——》临床可见的转移瘤
实体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向血循环释放癌细胞。
为多步骤的级联过程。包括:
1. 由于癌细胞间相互粘合与连接减弱,癌细胞从瘤体脱落。
2. 破坏并穿过自身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侵袭结缔组织。
3. 穿入脉管(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并在其中存活。
4. 形成瘤栓停滞于小脉管
5. 粘附于脉管内皮细胞,分泌蛋白酶,水解内皮下基膜,迁移并穿出脉管。
6. 在远处组织、器官中增殖,新的血管长入,形成转移瘤。
肿瘤细胞进入血流的方式
1. 瘤体侵袭血管,直接进入血流。
2. 肿瘤细胞脱落、迁移、侵袭结缔组织及基膜,穿过血管壁,进入血流。
3. 瘤体中的肿瘤细胞直接进入无内皮细胞衬里的血管,进入血流。
4. 肿瘤细胞反向渗入血管。
5. 肿瘤细胞脱落、迁移、侵袭结缔组织,进入淋巴管。
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是指应用常规诊断技术(如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或核医学)无法确认的微量癌细胞播散。
诊断标准:病灶直径 < 2 mm;尚未出现肿瘤血管;
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1. 免疫组织化学
靶抗原:Cytokeratin, Ber-Ep4, p53
2. 分子生物学(RT-PCR)
靶基因:CEA, lun x, hTERT, p53, k-ras
癌细胞血道转移的早期阶段是可以发现的。
常见恶性肿瘤的淋巴结和骨髓微转移
肺癌的骨髓微转移及预后
外周血癌细胞及其检测
定义: 外周血癌细胞又称循环的癌细胞(Circulating Cancer Cells)、孤立的癌细胞(Isolated Cancer Cells)或播散的癌细胞(Disseminated Cancer Cells)。
检测方法:RT-PCR;FCM; MACS
肺癌患者的外周血癌细胞
癌细胞血道转移的基本过程
从原发病灶脱落、进入血循环——》在血循环中存活并阻滞在靶组织微血管——》穿过血管屏障进入组织——》在组织中迁移、增殖并形成微转移
癌细胞血道转移的分子机理
● 血循环中癌细胞微环境发生改变
1. 处于不断运动和碰撞的状态
2. 被免疫细胞识别而杀灭
3. 阻塞在口径较小的血管入口,发生细胞变形
● 癌细胞表面糖基抗原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选择素的相互作用;
● 癌细胞表面整合素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的相互作用;
● 血管内皮细胞的侧向运动和癌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
从瘤体脱落的肿瘤细胞的命运
1. 被免疫细胞 NK细胞/巨噬细胞/细胞毒T细胞 杀伤
2. 进入血流被补体和抗体介导的免疫机制杀伤。
3. 经过心、肺及小血管,被剪切力损伤。
4. 形成癌栓,粘附于血管壁,穿出血管,分裂增殖长成转移灶。
进入血流的肿瘤细胞99.9%以上被杀伤;仅不足1%形成转移灶。
癌细胞血道转移是一个低效率的过程
● 快速向邻近的小血管移动(100 %)
● 细胞休眠( 5 %)与凋亡( 93 %)
● 增殖形成微转移灶(2 %)
● 微转移癌细胞凋亡(1.98 %)
● 血管生成
● 进一步增殖形成转移灶(0.02 %)
癌细胞血道转移的控制
● 控制癌细胞进入血循环
1. 能手术者及时手术切除原发病灶
2. 不能手术者应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配合有效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 阻止转移病灶形成
1. 术后早期微转移检测
2. 围手术期免疫生物治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3. 抑制休眠期及微转移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加速癌细胞凋亡
4. 抗血管生成治疗
校对:小全 2019年11月3日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