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肺癌知识 -> 肺癌治疗 -> 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

    2019-01-24

    5129 0
    作者: 刘涛 广东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

    1月25日【肺癌靶向药治疗后皮肤不良反应】活动视频

    lt.jpg

           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中山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硕士,本专业工作 10余年年 ,专业方向:免疫性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结缔组织病,药疹,过敏性疾病),在药疹的诊治及科研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表数篇相关文章,已完成了数个省厅级的科研课题。

    ● 周一,三上午,周四全天东川门诊

    ● 周一下午,周二,周五全天合群门诊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作为治疗肿瘤的新药,应用逐渐增多。传统化疗药的作用靶点在细胞层面,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存在损伤。而分子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位点,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选择性强,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少,因此成为肿瘤药物治疗的热点。此类药物比起传统化疗药物非特异性毒性减少及血液方面的毒性明显减少,但是也带来了在传统化疗中未出现过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服用期间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正确处理好其副反应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已在我国上市的口服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有吉非替尼(gefitinib)、厄罗替尼(erlotinib)、索拉非尼(soraf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伊马替尼 (imatinib)等。目前我们使用较多的主要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如,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下该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2. 皮肤不良反应

    2.1 皮肤不良反应的分级

    EGFRI相关皮肤损害

    EGFRI相关皮肤损害,包括丘疹脓疱型病变、皮肤干燥、瘙痒和脱屑等,根据NCI-CTCAE(3.0版)进行简化 

    Ⅰ级:范围较局限,几乎无主观症状,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继发感染征象

    Ⅱ级:范围较广泛,主观症状轻,对日常生活有轻微影响,无继发感染征象

    Ⅲ级:范围广泛,主观症状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指甲/甲周改变

    根据NCI-CTCAE(3.0版)

    Ⅰ级:指甲脱色、褶皱、点蚀

    Ⅱ级:指甲部分或完全脱落,甲床疼痛

    Ⅲ级:上述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有继发感染、甲沟炎

    2.2 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超过80%的患者可出现 EGFRIs相关皮疹,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7~10天出现,可自愈和反复,大多数病程可逆,随治疗中止而消退。EGFRIs导致的常见皮疹形态包括丘疹脓疱样疹、皮肤干燥与瘙痒、指甲或甲周改变、毛发改变和色素沉着、粘膜炎症、光敏反应等。

    A 丘疹脓疱样疹

    出现最早,发生率超过75%,主要分布于头面、颈部、后背和前胸部。多在用药后1周内出现,程度比较轻,为Ⅰ-Ⅱ级,大部分病人都能耐受,无须停药。

    image001.jpg

    B 皮肤干燥和瘙痒

    干燥发生于EGFRIs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累及约35%的患者。与丘疹脓疱样疹不同,可持续整个治疗过程,表现为干燥、脱屑甚至皲裂,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通常累及四肢和原先丘疹脓疱样疹发病区域,约50% 患者伴发皮肤瘙痒,多见于老年人、有异位素质或曾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继而改变皮肤屏障的患者。

    image002.jpg

    C 指( 趾) 甲改变

    发生于治疗后第1~2个月,累及约17.2%的患者。拇指和拇趾最常受累,常表现为脆甲、甲变色、甲凹点、甲剥离、甲沟炎、甲周化脓性肉芽肿、甲皱襞与甲小皮肿胀皲裂、甲生长停滞、甲缺失等。治疗终止后数天可迅速消退。

    image003.jpg

    甲沟炎

    D 毛发改变

    发生于治疗后第2~3个月,发生率约5%~6%,表现为头发卷曲、脱色、冗细、易断、生长缓慢甚至非瘢痕性脱发。随着EGFRIs治疗进行而加重,中断用药后毛发改变逐步缓解。或可在用药后出现面部多毛,睫毛、眉毛粗长卷曲。脱发一般轻度,通常表现为雄激素性脱发模式,严重的丘疹脓疱样疹亦可引起永久性瘢痕性脱发。

    image004.jpg

    可见头发卷曲、冗细、脱落,部分结痂

    E 黏膜炎症

    口腔黏膜可出现口腔溃疡、地图样舌、结膜炎、角膜炎、外阴阴道炎、龟头炎和生殖器溃疡。

    image005.jpg

    明显的地图舌

    F 光敏反应

    表现为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和光敏性发疹。

    G 其他特殊类型

    1、手足综合征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可引起手足综合征, 发生率为33.8%和19%。呈现过度角质化的特征,而且此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提示可能与此类药物的直接毒性有关。

    2、毛细血管扩张黏膜、皮肤甲下出血,度黏膜出血多表现为鼻衄。常见甲床裂片状出血等。

    image006.jpg

    可见手脚皮肤明显角化、皲裂。

    image007.jpg

    双下肢近踝关节处毛细血管扩张


    小结

    总之,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病情轻重不一,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的临床表现有待我们进一步发现、了解。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