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 -> 肺癌知识 -> 认识肺癌

    ​肺NUT癌

    2019-04-10

    17720 0


    肺NUT癌(NUT Carcinoma of the Lung)是一种组织起源不明的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鳞状分化。好发于儿童、青年的中线器官,因此又被称为中线癌。2015年NUT癌被第四版肺、胸膜、胸腺、心脏肿瘤WHO分类正式纳入其中,全称“伴睾丸核蛋白(the 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 NUT)基因重排的中线癌”,又被称作“伴t(15;19)(q13;p13.1)易位的癌”。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1.病因学:目前,中线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已有的研究显示它与EB病毒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无关,也不同于某些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线癌患者一般无吸烟史。

    2.发病机制:体细胞遗传学改变是中线癌的发病基础。现已证实NUT癌中位于染色体15q14的NUT基因(NUTM1)与其它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100%易位,其中约有2/3的病例为t(15;19)(q13;p13.1)易位,该易位使位于19q13.1的BRD4溴区基因外显子与位于15q14的NUT基因外显子融合,形成BRD4-NUT融合基因。有体外研究表明,用siRNA敲除细胞系的BRD-NUT基因后,所有细胞系形态学上均显示鳞状上皮分化,包括细胞的黏附性增加、复层化,甚质角化物的生成,说明BRD-NUT融合基因蛋白抑制NUT癌细胞向鳞状上皮分化。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检测出t(15;19)的易位。

    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早期关于NUT癌的文献报道患病者均为儿童及青年,新统计显示从儿童到老年都可发生,中位年龄30岁,女性略占优势,男女比例约1:1.5。

    2.发生部位:肺、肺外均可发生。NUT癌绝大部分发生于膈肌以上的中线器官,如鼻咽、鼻窦、会厌、气管、胸腔、纵隔。但随着对此病关注及认识的不断加深,相继有膈肌以下中线器官(膀胱、髂骨)及非中线器官(如腮腺、颌下腺、腹部脏器)的病例报道。

    3.临床特点:NUT癌以侵袭性强为特点,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发生肿瘤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是淋巴结、骨、肺、胸膜、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生长在纵隔内的巨大肿瘤常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及胸腔积液。

    虽然 NUT 癌最初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疾病,但实际上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男女的发病率也是相似的。NUT中线癌(NMC)这种罕见的,至今报道的NUT 不足100例,且可见于多个器官。

    病理特征:

    NUT癌:低分化侵袭强的癌,预后极差。超过50%的病例表达NUT(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2004年WHO分类将其作为胸腺瘤的一种具有 t(15;19)易位的癌。2015年新的WHO分类将其纳入胸部实体肿瘤,特别是肺和纵隔。

    伴睾丸核蛋白( the 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NUT) 基因重排的中线癌( 简称中线癌) ,又称伴 t( 15; 19) 易位的癌或中线致死性癌,是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常与NUT 基因染色体重排相关。包括位于染色质 15q14 的 NUT 基因(NUTM1)与其他基因(染色质19p13.1 上的 BRD4 占70%,染色质 9q34.2 上的 BRD3 占 6%,或是一些不明的伴侣基因占24%)的易位。

    1.组织形态学:

    因NUT癌的部位及生长方式特殊,手术切除的标本往往较破碎不完整,现有的病例显示,大体上肿物常伴有出血、坏死。显微镜下肿瘤由成片排列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细胞构成,少数病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排列,由纤维间质分隔。肿瘤内常见大片凝固性坏死。间质淋巴细胞灶状浸润,类似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结构。瘤细胞的黏附性较差,细胞约为2~3倍淋巴细胞大小,核质比较高,细胞核大小相对较一致,但核型不规则,异型明显。染色质细腻或呈颗粒状、囊泡状,核仁明显,常见核分裂象或凋亡小体。瘤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分化,具有特征性的是“鳞状上皮陡然分化”现象,即不成熟、分化较差的细胞突然过度为分化较好的成熟鳞状上皮细胞巢,而没有出现鳞状上皮层次的逐渐分化。中央可有角化物形成,有时会出现类似胸腺小体的结构。

    2.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

    几乎100%NUT癌病例表达NUT核蛋白(≥50%的肿瘤细胞均表达),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在90%以上(少数生殖细胞肿瘤也可少量表达NUT)。另外NUT癌弥漫或局灶性表达CKpan,P40及P63亦有较高的表达率;CK7、CK20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常为局灶阳性。肿瘤细胞还偶有表达TTF-1、CgA、Syn、CD34、CD56。FISH检测可确定有NUT基因易位或BRD-NUT融合基因。免疫组织化学与FISH检测相结合可使中线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100%。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0%以上细胞核点状NUT阳性;多数病例广谱角蛋白、P40、P63、CD34阳性;EMA、CEA、BerEP4不同程度阳性;少数病例可表达CgA、Syn、TTF1。

    病理学上,所有肿瘤组织中均表达角蛋白,P63/P40和NUT蛋白。8例原位杂交技术证实存在BRD4-NUT或BRD3-NUT重排;1例患者推测存在NUT-变异融合事件。中位总生存期为2.2个月。

    诊断要点:

    1.罕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肿瘤通常较大,常浸润肺门或沿胸膜或胸壁生长;

    2.形态一致的小-中等大小未分化细胞片状或巢状增生;

    3.核染色不规则,颗粒状或块状;

    4.特征性的突然出现灶状角化;

    5.间质浸润的肿瘤细胞与支气管上皮连续,但从未见原位癌;

    6.可伴有肺泡上皮增生。

    8例患者来源于2010-2014年间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诊断的原发性肺NMC,1例来源于2002-2010年间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166(0.6%)例瘤内活检为低分化肺癌患者再次免疫组化评估。8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可用,且极为相似。中位数年龄为30岁(21-68)。6例患者很少或无吸烟史。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诉为1~3月的咳嗽。

    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巨大的中央型肿瘤,且可与纵隔淋巴结融合,出现胸膜转移和对侧肺转移。溶骨性转移常见,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转移。

    鉴别诊断:

    1.低分化或未分化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瘤样癌:组织学形态与NUT癌有交叉,但典型的病例瘤细胞常呈合体状,细胞边界不清,胞核常为空泡状,可见居中的明显的大核仁,坏死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不常见。NUT抗体标记阴性、EBER原位杂交呈阳性表达最具诊断意义。

    2.神经内分泌癌(NEC):头颈部特别是上呼吸道的NEC很少,较纵隔的发生率为低。较常见的小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与中线癌相似,但无鳞状上皮陡然分化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及TTF-1有较高表达率,NUT抗体标记阴性。

    3.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可有鳞状上皮分化及角化珠的出现,但基底细胞癌往往发生部位浅表,与表皮关系密切,瘤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瘤细胞内黑色素沉着。

    4.NK/T细胞淋巴瘤伴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增生的鳞状上皮与表层黏膜关系密切,异型淋巴细胞浸润至上皮及小血管,呈破坏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最终确诊。

    5.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PNET无鳞状分化,免疫组化染色CD99弥漫阳性表达,而CK一般为阴性,NUT抗体标记阴性,FISH检测可证实EWS-FLI-1融合基因存在。

    6.生殖细胞肿瘤(GCT):纵隔等胸腔脏器的GCT发生率较上呼吸道高,NUT癌的细胞排列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需要与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等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CT呈CK阴性,NUT局灶核阳性(<5%),而NUT癌CK阳性,NUT呈弥漫核阳性(≥50%)。

    7.恶性多形性腺瘤:常见于腮腺,偶尔可累及鼻咽部,肿瘤具有结节状边界,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构成,恶变的往往为上皮、肌上皮成分,典型的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仍可见良性的肿瘤成分。另一组织学类型癌肉瘤(又被称为真性恶性多形性腺瘤)则由不同比例的癌和肉瘤成分构成,中至低分化的导管癌或未分化癌是最常见的癌成分;软骨肉瘤和骨肉瘤是最常见的肉瘤成分。NUT抗体标记阴性。

    治疗

    NUT癌病程凶险,平均生存期为7-12个月。目前尚未建立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文献中提到有一些患者接受了Ewing肉瘤化疗方案(Euro Ewing 99方案),但疗效却不理想。

    大部分患者为中央型肿物,且病灶较大(5-11cm),出现胸膜转移和胸腔积液多见,远处转移主要见于故和肝脏。近期一份来自lung cancer综述汇总了38例已报到的NMC,平均生存时间为7月,其中生存时间最长为26月,但其治疗方案缺失。

    综上所述,NUT癌是一种少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对于该肿瘤的认识可归纳如下:

    (1)它是指任何伴有NUT基因重排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发生于头颈部及胸腔等中线器官,年轻患者居多。

    (3)病理学特征:呈巢状及片状排列的低分化/未分化肿瘤细胞+“鳞状上皮陡然分化”。

    (4)几乎100%病例表达NUT核蛋白;FISH检测显示有NUT基因易位或BRD-NUT融合基因。

    近年来随着对此肿瘤关注及研究的深入,相信有更多的病例会被相继发现,它的发生部位、组织学形态、细胞起源、分子遗传学改变机制、治疗及预后等特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总而言之,NMC罕见,发现时大部分已属于疾病晚期,预后极差(目前看来),手术在治疗中的地位并不明确(早期NMC未见报到)。

    预后:

    高度恶性,平均生存期仅7个月。

    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于肿瘤晚期,故大部分予以放化疗,预后极差,一例接受胸膜外全非切除的患者的生存期也只有两个月。

    [LAMP]肺肿瘤组织学分类:9. 其他和未分类癌 

    【历史】

    曾译为:NUT中线癌

    Kees和Kubonishi分别于1991年首先报道了该少见类型肿瘤。

    中线癌(NUT midline carcinoma,NMC)是指伴有睾丸核蛋白基因(Nut: 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重排的癌。同义词:伴t(15;19)(q14;p13)易位的癌/侵袭性t(15;19)阳性癌/中线致死性癌/伴有睾丸核蛋白基因重排的中线癌;

    NMC既往报告来源于中线部位的器官,如头颈部及胸腺等,是一种少见的低分化癌,具有高侵袭性。目前发现其发病率约占上呼吸消化道低分化癌的18%。常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位PFS约6.7个月。无有效的治疗。


    作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杨学宁 & LAMP

    【参考文献】

    ● French CA, Kutok JL, Faquin wC, et a1. Midline carcinoma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NUT rearrangement. J Clin Onc01. 2004. 22(20): 4135-4139.

    ● StelowEB, FrenchCA. Carcinomas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with rearrangement  of the nuclear protein  of tIle testis (NUT) gene (NUTmidline calx3inolnfl_s)。 Adv Anat  Pathol, 2009, 16(2): 92-96.

    ● Haaek H, Johnson LA, Fry CJ, et a1. Diagnosis of N U1'midline carcinoma using a NUT-spex'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Am J Surg Path01. 2009. 33(7): 984-991.

    ● French  CA. Demystified molecular pathology of NUT medline carcinomas. J  ClinPathol, 2010, 63(6): 492-496.

    ● den Bakker MA. Bevedoo BH, vail den Heuvel-Eibrink MM, el a1. NUT midline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with mesenehymal differentiation. Am  JSurgPathol, 2009, 33(8): 1253-1258.

    ● Shehata B. Steelman CK, Abramowsky CR, et a1. NUT midline carcinoma in a newborn with muhiorgan disseminated tumor and a two-year-old with a pancreatic / hepatic primary. Bediatr Dev Path01. 2009. In press.

    ● French CA, Miyoshi I, Aster JC. et  a1. BRD4 bromodomain gene rearrangementin aggressive carcinoma with translocation t(15;19)。 Am J Pathol, 2001. 159(6): 1987一1992.

    ● Rosal J.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回允中,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382-2384。

    ● Primary Pulmonary NUT Midline Carcinoma: 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Pathologic Characterizations.

    ● NUT carcinoma of the thorax: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